内部审计要构筑强大"免疫系统"
这篇文章是应邀给核心刊物《中国内部审计》写的卷首语,拟发表在2019年6月份,但主编终审时,认为涉及敏感词,就被临时拿下了,搁置到现在。长银财智公众号现在推出,跟大家分享我们的内审观点,所提出的“老中医”理论,在这次疫情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次推出一字未改,原汁原味。也请大家找找哪些敏感词。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将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论是即将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实现一个古老民族的中国梦,还是承担大国责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需要各行各业依据国家战略目标,调整自己的步伐,适应时代发展的节奏和要求。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经济也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不论是从数量目标到质量目标的升级,确认“精准”发展的战略方向,还是推行“一带一路”,用地球上最古老的丛林植物王国“和睦相处”的真正丛林法则,去超越西方资本扩张推崇的丛林中动物界“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都在证实中国经济找到了一条适合人类发展的道路,各行各业都要健步走在这条大路上。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内部审计正是处于这历史性的激变之中,不论是通过内生发展或外部进入的途径,进一步完善现有理论体系,还是基于当下实践总结出新的理论,创新审计方法,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都在促进中国的内部审计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一个单位的内部审计正如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决定着这个人的健康状况及其所做出的工作量,尤其还包括工作质量,重要性不言而喻。季节交替,人感风寒,那就是免疫系统出了问题;在经济社会,特别是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一个单位隔三岔五出现不和谐的乱象,那肯定是内部审计出了问题。因为内部审计就是这个单位的“免疫系统”,这个系统的健全运行,决定其健康状况。
健康不仅仅是一个人追求的生活目标,更是一个单位追求的发展目标,而一个单位的健康状况,在某些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健康水平,比如在主流价值观、薪资收入、工作条件、人文环境等等方面,单位对一个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这个逻辑关系可以这么表述:内部审计决定单位的健康水平,单位的健康水平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人的身心健康也取决于内部审计这个“免疫系统”。
相对于外部审计而言,内部审计具有知己知彼、对症下药且成本较低等优点,跟身体健康不去医院一个道理,内部审计做好了,就不会出现外部审计的“手术”情况。所以,新时代的内部审计应在“治未病”方面狠下功夫,而要达到“治未病”这个最高境界,就必须紧跟国家发展的大势,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规模化地培养出一批适应新时代的“老中医”,像家庭医生一样呵护每个单位的健康。
内部审计队伍中的“老中医”可以这么解读:
“老”,是岁月沉淀的一种自然结果,更是“久经沙场”的工作历练。表现在一个内部审计人员身上,那就是必须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同时具备“医者仁心”,密切关注单位的“健康状况”,“教之诲之,慎微防萌,以断其邪”(东汉王符《潜夫论·浮侈》)。更要老当益壮,用自身的工作作风和正能量,引导单位的风气,塑造优良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
“中”,就是中国的“中”,取实意就是基于我们自己的国情,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国外的内审理论固然要借鉴,但那些理论无不是基于其本土实践产生的,切忌邯郸学步,忽略了我们自己的内部审计环境、审计基础以及政策导向。在审计调查、审计实施、审计沟通等过程中,既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不同问题又要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十九大习近平主席“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之论断,已经给各行各业指明了工作方向和研究方法,中国内部审计的“升级”,就需要在时代和实践这两个方面下足功夫。
“医”,就是核心技能,也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关键,内部审计的“医”就是审计技术和方法。对中医而言,除了“望闻问切”这些基本技法外,还表现在对健康状况的系统判断及其综合治疗上。所以,内部审计除了“诊病”外,更要侧重“开方”,给出“治病”方法和“调理”建议,彻底改变单位的“不良习惯”,永葆健康状态,而这是需要“医”的功力的,这些功力也是要通过实践练就的。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内部审计实践中也涌现出很多新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涉外经营业务的扩围,对很多“走出去”企业的监管,需要“全球飞”的内部审计,国情不同,业务不同,甚至凭据也不同,都给内部审计提出了历史性的新课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历练平台与“升级”机遇。随着大数据环境的到来,审计技术和方法也存在更新换代或“去伪存真”的问题,这都需要通过实践来鉴别,更需要理论总结。
构筑强大的免疫系统,为单位筑起第一道防线,防患于未然,既是目前内部审计的抓手,也是走向“治未病”的途径。其中的自信在于:中医传递至今,是经过几千年的大数据筛选下来的真知;科学也已经证明,在构筑强大的免疫系统方面,中医占据绝对优势。依据中医理论,参照西医方法,培养我国内部审计队伍中的“老中医”或者“大国医”、“大国手”,守护每一个单位的健康,最终达到“治未病”的理想境界,这既是内部审计实践的需求,也是新时代的召唤。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