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素养:我国各级领导者的必修课
这一篇文章,虽说老生常谈,但在当下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遂与大家共享!
原载中共党建类权威刊物《现代领导》
2006年第1期名家专访本刊记者戎耕
最近,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面向领导者的财经类书籍《领导者会计学》、《领导者税务学》和《领导者审计学》,受到了许多读者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好评。为此,记者采访了这套书的作者、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葛长银教授。
记者:葛教授,您专门写这样一套面向领导者的财经类书籍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葛长银:这套书是写给领导者、准领导者和想要成为领导者的人看的。这里的领导者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既包括党政领导,也包括企业领导等。
领导者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特别是那些层次比较高的领导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写这几本书的直接动因是因为我的一位研究生做的一个研究,她搜集、分析了近年来在媒体上登载的150份各级领导者犯罪案例,发现97.6%属于财经犯罪,其中有81.3%的人没有基本的财经知识。这一数字表明,我们的领导者普遍缺乏财经素养。他们当中有一些人是知法犯法,但确有一些人是由于无知而触犯了财经法规和法律。
在这150份犯罪案例中,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到88.46%,大学学历占到59.62%,还有一定比例的硕士和博士,他们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为什么在财经领域无知呢?这是由于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并没有把财经基础知识作为一种必修课,领导者在普通教育期间没有获得应有的财经素养。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数目字来进行管理。这些年来,我们的财经制度不断完善,审计工作不断加强,就是在朝着数目字管理的方向发展。而数目字管理靠的是人,人的关键是领导者。
发达国家都把财经知识作为培训的一项基本内容,都把这方面的内容作为重要课程。而这些国家只有具备一定财经知识的人员,才能获得公务员的资格,能够熟练地应用财经知识,才能成为一名高层的领导者。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很薄弱,既缺乏专门的教材,又缺少专门的教育机构,也缺少专门的教育措施。我写这套书,就是想弥补这个方面的缺失;同时想在我们当今的领导者中,形成一种学习财经知识、掌握财经知识、运用财经知识进行数目字管理的风气,以便增强各级领导者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依法行政的意识和反腐倡廉的本领。
记者:您这套书有什么特点呢?
葛长银:在撰写时,我把握了三个原则:
一是针对性。当今的领导者绝大多数是财经的“外行”,他们工作繁忙,没有充裕的学习时间。所以给他们看的书必须通俗、简洁。例如我在《领导者会计学》中讲解资金这个抽象的概念时,介绍了一个“赵百万”。“赵百万”的含义大约有三层:一是“赵百万”有百万存款;二是“赵百万”有百万家产;三是“赵百万”有百万财产。这第三层含义就是资金的概念。这样,读者就知道了资金是所有财产的货币表现。一位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领导者,每天抽一小时来读这样的书,两周就能掌握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当然,在通俗的同时,还要力求系统和严密。
二是实用性。这主要体现在这几本书都是以案例为核心,所有案例都具有典型性,它们都是领导者日常管理中经常遇到的事例和难题。例如在《领导者会计学》中,我专门用一个章节案例讲解领导者岗位应注意的会计事项,又用一个章节案例讲解领导者自身应注意的会计事项。我还在《领导者税务学》中讲解了一个案例:一家投资10亿人民币的企业,由于不知道采购国产设备可以获得退税这项优惠政策,本来到税务所办个手续就可以拿到的2000多万退税款,结果一分钱没拿到。这就可以提醒领导者关注税收政策,合法地获取利益。
三是可读性。例如在《领导者审计学》的开篇,以“审山审船审老天”为题介绍了一个优秀的审计案例,这个标题既表达出审计的气势,又会让人产生读下去、探问究竟的念头;而审计人员通过审查天气预报证实工程造假的办法,更会让读者受到启示。财经类书籍难免要涉及到一些表格,我尽量少用,若用表格,尽量简洁。所以,在我给MBA讲课时,第一次课就是让所有学员看懂了报表,参考教材就是《领导者会计学》。
记者:您刚才提到现代社会的特征是数目字管理,那您的《领导者会计学》一书为什么把会计学定位为一门语言?
葛长银:语言是人与人在特定领域沟通的基本工具,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普适性,我们为何学习英语而不学习阿尔巴尼亚语?就是因为英语具有普适性,世界各地都能听懂。二是准确性,在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的语言都是通用语言,但是作为范本却要用法语,因为法语最准确。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最具有语言的普适性、最为准确的沟通工具是什么呢?就是会计,就是一张张表格中那些不动声色的数字!如果你能看懂这些数字,你就能弄清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地貌,就能把握其运行态势,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如果你看不懂这些数字,只能无所适从。
会计的借贷记账方法,如英语一样在世界通用,明显具有语言的普适性特征;会计计量精确到小数点N位,又如法语一样精确,具备一门成熟语言的特征。所以,我把会计定位为经济社会一门不可或缺的语言,只不过这门语言的符号大都是数字。
记者:面对目前的“审计”风暴,很多人对审计都有一种敬畏感,而您在《领导者审计学》中却把审计定位为“健康专家”,您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样定位吗?
葛长银:“审计风暴”提升了审计的地位,也增加了审计的威严。“疾病”要靠审计诊断出来,因此,审计在防范和惩治腐败的同时,更能起到“健康专家”的作用。在审计事务中,大多数审计项目都是在平淡无奇中结束的。因为大案毕竟是少数,而且随着经济秩序的不断好转,大案会大大减少,甚至会消失。没有大案,审计的工作就是利用经验优势,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提高“健康”水平。
记者:在《领导者税务学》里,您一边让领导者“做一只聪明的鹅”,一边又建议税收征管机关“用大禹治水的方式治税”,在这观念上是否矛盾?
葛长银:不矛盾。我引导领导者“做一只聪明的鹅”,就是让他们熟悉、掌握国家税收政策,清楚税收拔哪些“毛”,不拔哪些“毛”,还扶持哪些“毛”。这是解决实际问题,但同时我还提出一些观点,所以就把“用大禹治水的方式治税”的观点写在后记里,给国家税务机关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创造更好的税收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和提供建设性建议其实是同源的。
近年来,我们在税收研究上,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把握征收度,一直没有解决好。我国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但税收多采取“一刀切”。如个人所得税,不论是边远穷困地区,还是沿海发达城市,起征点都一样,结果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工薪阶层成为纳税主体;高收入阶层低纳税,偷逃严重。我们每年流失的个人所得税税款大约有1000亿元,差不多相当于国人人均100元。这就说明我们的税收政策局部失效,失效的原因是制度跟不上时代发展。
我们一直鼓励高新技术产业,那为什么不出台一个针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制度,制定一套“引流”方案,让他们直接把收入投资到这些领域呢?这样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就是我的“用大禹治水的方式治税”的基本观点。
记者:您以前写过《大众会计学》,现在又写出这么一套面向领导者的丛书,这里面是否包含您的某种一贯的学术思想?
葛长银:是。中国治学历来有两种,一是为天地立心,一是为生民立命。我的治学思想是为生民立命。为生民立命的治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简单地从理论概念推导出结论,用结论去指导实践;一种是从实践出发,上升到理论,再去指导实践。我感到更需要从国内的实践出发,提炼出切合国情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实践。我把我的治学方法归结为实践派,我所教授和研究的就是实践会计学、实践审计学和实践税务学。这个指导思想不仅体现在我的著作中,还贯穿在我的教学中和对研究生的指导中。实践派的另一个含义是为人民服务。从《大众会计学》到现在的这套财经丛书,始终贯穿这种思想。我写《大众会计学》就是要让普通老百姓掌握这门看似深奥而且枯燥的语言,为他们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合格公民提供一本通俗教材;我写这套领导者系列,也是要让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织者、实践者,更快地掌握现代财经的基本知识,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