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入收藏 English 可做什么 帮助 | XBRL中国 会计准则委员会

我国高校应推广"树根"理论 ——兼论实践学派的核心主张

葛长银 / 2015-12-28
文字 正常
  • 标签:
  • 人才培养
  • 树根理论
  • 高等教育
  • 实践
  •  
  • 声明:本文由会说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中国会计视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培养社会适用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转变高等教育的观念,尤其是教授的观念,鼓励我们的教授像树根一样深深扎入中国大地。

    摘要

    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关键环节,但在“师傅带徒弟”的现行教育模式下,走出校门或老师书斋的学生不足以胜任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致使社会对我们的高等教育颇有微词。我认为培养社会适用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转变高等教育的观念,尤其是教授的观念,鼓励我们的教授像树根一样深深扎入中国大地。是以我提出扎得深才能长得高的“树根”理论——这也是对当代崛起一批大师级学者的期许。

    关键词

    高等教育;实践学派;树根理论;学以致用;人才培养

    “博导博导,一驳就倒;教授教授,越教越臭。”我国高校举办MBAEMBA等各类面向实践的学习班、大量从业人员入学并毕业之后,这个“流言”就不胫而走。它不能说是我国高校教育目前的写照,甚至有点偏颇,但“无风不起浪”,至少说明我们的高校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学以致用方面,我们的教学和实践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这个距离其实就是我们的教授与目前我国实践活动的距离。他们大都是从学士念到博士,或从海外留学归来,掌握了不少的理论知识,但由于没有深入我国的实践活动,所学理论难以与我国的实践对接,尤其是应用学科,其理论很难解释或指导我国目前的实践活动。这就让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学员,对一些理论产生“中看不中用”评价;而一些教授的孤傲和坚持己见,也就成了一些学员嘲讽的对象,“流言”由此而起。

    为了缩短教授与我国实践的距离,我不揣浅陋,提出“树根”理论,以期与我国高校的教授共同努力探讨,完善和解决我国高校、尤其是应用学科的“学以致用”问题。而“学以致用”,正是高等教育界“实干兴邦”的具体体现。

    一、“树根”理论的主张

    我国的治学比西方早得多,这可从先贤的著作中得到例证。目前西方管理学者主张的教学要传授“知识、技能和品质”的观点,被我国的一些教授倍加推崇,殊不知早在1300多年前,先贤韩愈已在《师说》里教导我们:“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①。可见我们的一些教授有时是舍近求远,个别人更是数典忘祖。类似的现象无须赘言。这也是导致一些教授根基不稳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观先贤们的治学之路,可以归结为两条:一条是为天地立心,一条是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②多是那些立德立言的大师的使命;而“为生民立命”③就是立足于为人民服务,强调学以致用,其治学方法又分两种:一种是用现有理论去指导实践——我们权且称为理论派;一种是从实践出发,上升到理论再去指导实践——我们称为实践派。我的“树根”理论就是基于实践派提出来的。

    理论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系统化的见解和主张④。“树根”理论就是我把自然界的一个定律移植到应用学科,其核心主张是“深度决定高度”,一棵树只有根扎得深才能长得高,这个普遍性的规律已无须证明。“树根”理论又衍生出两个基本观点:

    一个是“土壤决定适度”。同一个品种的树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生长是有差异性的,这就有个“适度”问题。有适度才有高度;适度低则不会有应有的高度。而这“适度”是由土壤决定的。

    一个是“季节决定速度”。同一个品种的树在不同的季节,生长也是有差异性的。多雨的季节生长快;反之则慢。所以季节决定着树的生长速度。

    “树根”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应用学科的)高校教授只有深入实践活动,立足我国国情,融入国家发展的新时期,才有可能成为“参天大树”级的学者。

    二、推广“树根”理论的理由

    推广“树根”理论的理由如下:

    1、改善学风

    我们高校的学风从教授而言,大都偏重理论学习,忽略了向实践学习;偏重学习西方现代理论,忽略参与中国当前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归纳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尤其是一些海外归来的教授,一味强调西方理论“常青”,甚至认为“西方理论解决不了中国的实践问题是中国的实践有问题”,殊不知我们需要的是能够解决中国实践问题的理论。毛泽东在名篇《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就曾描述过这类人:“几十年来,很多留学生都犯过这种毛病。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⑤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海外归来的学者还没有改掉这个毛病,可见这是留学生的一个通病和痼疾。

    没有实践的源泉,就没有创造的基础和动力,“鹦鹉学舌”与“邯郸学步”的盛行,致使一些学问只能是“拼盘”,频频发生的抄袭、剽窃等失大节的事件,就是一个例证。

    在这种学风的“熏陶”下,我们的学生也只能从教科书学习知识,很少参与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吸取知识和营养;一些学生只有学习能力,缺乏工作能力,更无论创新开拓能力。

    这种学风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一些教授脱离了中国的实践活动,推广“树根”理论,强调“实践出真知”,就能逐步改善这种学风。

    2、改善教风

    我国高校的教育方式基本都是“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教授怎么做,学生怎么做,而且相当严格。关键是工厂的徒弟以后要接师傅的班,而高校的学生能接教授班的寥寥无几,大部分还要投身社会,在各行各业从事国家建设工作。他们在课堂或实验室学到的那些“技能”,一到了大田或单位里,就无所适从。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毕业论文,考核重形式轻内容,毕业论文成了标准“八股文”,毛泽东给党八股列的八大罪状的“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语言无味,象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⑥等几条,用在高校的毕业论文上甚为恰当。由于缺少实践环节,教授们无法验证其理论的正确性,所以高校盛行教条主义,以“教条”而非“实践”验证教育效果;为了维护各“门下”的教条,自然又形成了宗派主义。在这个“土壤”中,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理论人才”,而我国目前的建设,恰恰缺少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尽管近年国家教委力推专业硕士教育,各个高校也相应地修改了“偏向实践活动”的教学大纲,但这些大纲还是原先的理论教授修改,课程也多是他们讲解,“换汤不换药”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这种教风直接导致我国高等教育“跑偏”,偏离我国实际国情,浪费了大量的教育经费。所以在高校推广“树根”理论,引导教授和学生投身到我国目前的实践中去,用鲜活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师生,相信能为改善我们的教风起到一定的作用。

    3、改善校风

    有大师才可谓有大学,大学是学者深思的地方。我们的高校基本都是崇高的校训,但真正能做到位的,却十分鲜见。一些高校的逐利思潮、买卖文凭行为和重科研轻转化的现状(一些所谓的科研成果根本不能转化成生产力),已经形成了让社会颇有微词的校风,再加上脱离实践活动的学风和教风,大学的无形资产正在逐步丧失,这对一些高校来说是致命的。

    一些高校目前的现象是:文章多,一流论文少;学生多,优秀人才少;教授收入多,科研成果少。这种现状就是世俗的校风所致。

    要改变世俗的校风,推广“树根”理论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在高校树立“为生民立命”治学思想,引导师生走上“从实践出发,上升到理论再去指导实践”的治学之路,让我们的教授和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治学的乐趣和责任,就可以在改善我们的学风和教风的同时,改善我们的校风。

    三、推广“树根”理论的方法

    推广一套理论不可能一挥而就,它是一个过程。要步入这个过程,我们必须强调以下三点:

    1、转变治学思想

    治学思想的转变是推广“树根”理论的首要环节。思想决定行为,只有思想转变了,我们教授的“根”才能扎到实践的“土壤”中去。

    转变治学思想的方法有三:

    一是强调实践出真知。理论来源与实践,但实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固有的理论不一定能够指导不断发展的实践,国外的理论不一定适用国内实践。只有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理论才能常青。实践是真知的唯一源泉,而一名教授的高度,完全取决于他深入实践的深度,这也是“树根”理论的核心主张。

    二是进行正证。用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及其效果,正面证明该理论的正确性,用事实促进一些教授转变思路,投身到实践中去,从切身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理论。

    三是进行反证。对那些固有的或过时的理论,要通过新的实践活动进行反证,以证明其指导实践活动的功能已经丧失或基本丧失,警醒那些抱残守缺、崇洋媚外的教授,转变其观念和治学道路,在实践活动中追求真理。

    2、立足中国“土壤”和“季节”

    教授无国界,但教授都有祖国。中国的“土壤”正在一天天改良,而十八大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好“季节”。作为中国高校的教授,尤其是应用学科的教授,治学要立足国情,切实为中国的实践服务。美国的教授及其研究对象也多是美国的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达到世界一流,主要是因为他们立足美国国情,而美国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他们研究成果的领先地位。我们在借鉴他们先进研究方法的同时,必须立足国情才能取得独到的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在国内是一流的,在世界上才有可能是一流的。我国高校一流研究成果较少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一些教授没有立足中国的“土壤”和“季节”,盲目追随外国的研究内容或方法所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再次证明了: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我国的应用学科也是如此。

    推行和强调“树根”理论的两个基本观点“土壤决定适度、季节决定速度”,可以引导我们的高校和教授立足中国的“土壤”和“季节”。我们可以用一些具体的案例来推动。最有力的一个证明就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案例,我们是靠“从中国的实践中来再到中国的实践中去”的毛泽东思想取得胜利的,如果在井冈山时期我们遵循了外国的军事理论,我们现在是如何状况尚不能定论。

    3、制定具体规划和措施

    “树根”理论的基本导向就是深入实践活动,这也是实践学派的核心主张。要深入实践活动,我们的高校和教授就必须制定具体的规划和完善的措施。高校要制定鼓励教授深入实践活动的政策,比如中国农业大学出台的“农业推广教授”政策,就深得民心和国心,在“重田间产量”(不只看论文)评选教授的政策引导下,相信会有很多老师进入农田,在实践活动的第一线开展科研活动,其成果较之于实验室的成果来说,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更能起到推动作用。

    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能制定“重产量”的评选制度,但所有的高校都可以制定鼓励老师到社会相关单位兼职、挂职的政策,例如鼓励企业管理学科的老师去企业兼职,行政管理学科的老师去机关挂职等。只要老师们接触了实践活动,中国的现实就能自动修正他们的治学思路,促使他们学以致用。如此下去,才有可能造就一批大师级学者,而这也正是我呼吁在我国高校推广“树根”理论的主要目的。

    注释:

    ①《韩愈集》卷十二,第157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②、③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之《张子全书》卷十四《性理拾遗》,第697册第313页,上海古籍1987年版。

    ④《新华字典》508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⑤《毛泽东选集》756页,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

    ⑥《毛泽东选集》790页,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

    葛长银

    作者
    • 葛长银 实战派财税专家,中国农业大学会计系教师。
      微信公众号:长银财智
      新浪微博:葛长银
    热门作者
    • 吾税老师 兼职培训师、总局大比武纳服类第一名
    • 丁坤 注册税务师,省企业所得税人才库、反避税人才库成员...
    • 范晓东 中欧商学院、高顿商学院讲师;财务第一教室高级讲师...
    • 尹成彦 原注册会计视野网创始成员、站长; 中国会计视野创...
    热门文章查看更多>
    视野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订阅视野微信,
    每日获取最新会计资讯
    视野官方APP免费下载
    会计资讯、财经法规快查、
    会计视野论坛三大APP
    订阅视野周刊
    每周十分钟,尽知行业事
    立即订阅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
    网易云阅读
    鲜果 Zaker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旗下更多网站:学院主页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远程教育网  亚太财经与发展学院
    联系电话:021-69768000-68069(内容)68246(合作/广告)68247(用户/社区)  工作时间:8:30-16:30  webmaster@esnai.cn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00028 沪ICP备050135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