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税服务的从业者、现在转型为时不晚(二)
我对税务师从业人员转型的思考(系列二)
曾经与圈内涉税专业人士聊天,他们的苦恼是,参加客户董事会后再与老板聊天,基本上出于“无语”的状态,不知道自己该聊什么。在一些老板参加的饭局上,看到别人聊很多事情,自己基本都不知道,也插不上话,这种情况特别尴尬。我想,类似的情况,绝不是个别现象,当今,大谈税务师如何转型的文章很多,但是,如何具体的转,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
长话短说、是一项要求极高的能力
曾经有记者问美国总统威尔逊:“准备一份10分钟的演讲需要多久?”
他说:“大概要两周。”记者讶于时间太长,又问:“那准备一个小时的演讲呢?”
威尔逊说:“3天时间。”
“如果是两个小时的演技呢?”
他笑了笑:“不用准备,马上就可以讲。”
这个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长话短说是一项要求极高的能力。
关于转型
最近,我在一个税务圈发了一篇文章,被群主告知与税无关的文章和图片不要发,这事让我感到很奇怪,啥叫无关?这就涉及到语境问题,也就是,你是与涉税专业人士讨论涉税业务?还是与非专业人士讨论业务?对象不同,语境当然就不同,最近网上流传一篇文章,“给你一千万你会卖掉你老公吗”。涉税专业人士把这个当成笑话去看;老板把这个当成资本运作来看,回答是完全不同的,他们认为会出现三种情况:卖、不卖、考虑一下,只有公司高层对上述三种可能进行决策后,才需要涉税专业人士跟进,提出各种业务处理所涉及的税收政策。因此作为涉税专业人士需要了解高层决策的原因,而不是把它当成娱乐性去看。如果只关心与税相关的文章,那他的业务视角就太狭隘了。当今税务师在谈转型,我认为如果他们不从思考问题的角度去转,那就转不过来,今后只能做“税务民工”了。
关于专家
记得在看一个访谈节目,一个国内研究美国问题的专家,大谈美国经济出现的问题。一位哈佛大学的美籍华人学者问:你去过美国吗?国内这个专家说,我没有去过美国,但是我看过很多美国的书和电影,所以我了解美国。唉!!我真的无语了!!想像一下,国内有很多类似的税务专家,他们没有任何涉税工作和服务经验,这些所谓的专家,有的是“农夫山泉”式的,他们正如广告词所说“从来不生产水(税),他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还有的是税务民工的思维,在评论税务这项工程应该如何设计、建造;还有的除了知道一些涉税的文件以外,其它基本不会……,林子大了啥鸟都有。对于那些刚入门的新手来说,那些不负责任和不专业专家的言论,会把这些小孩“害死”的。
其实,涉税服务行业只是传统社会服务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行业生存的人有多种多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定位准确,就能适者生存。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