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次交流-关于流程效率管理审计的思考
今天在内审专业群里,有人聊到流程效率审计的问题,其实说白了就是基于两个要素展开,一个是流程本身的问题,第二个是人执行的问题。
其实,作为审计人员来说;其审计工作内容和目标应该是十分清晰的,从其定义上看,就是确认和咨询,从目标和内容上看,就是以下五个方面:
1、企业运营管理的效果、效率、效益;
2、财报的真实、准确、完整;
3、资产的安全、完整;
4、法律法规的有效遵循;
5、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
单纯从流程效率管理角度看,就是内控规则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问题。那么作为审计人员,如何着手发现从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是最关键的,俗话说打蛇打七寸就是抓关键点这个道理。结合以前公司在这方面的经验,我也进行了再次思考和总结,下面分享给大家。
我认为需要分步骤走:
第一,必须搞清楚流程运行现状,也就是要对目前所运行流程进行梳理、分析,进而实现问题点的提炼和整理。作为流程本身来讲,是制度操作层面的体现和具体化,那么在实施流程设计和实施前,一定是进行了相应的评审后执行的,现在存在执行效率问题,事出比有因。
第二、对存在问题进行列示,并进行排序,主要讲流程效率,那么就可以根据流程的执行的时间长短来做,毕竟这是可以量化的。(在此主要谈线上流程,毕竟线下纸质流程,如果签字人不签署时间日期的话,效率问题无法判断)
第三、对主要存在效率问题的流程进行调研,针对那些流程中关键角色进行访谈,让他们对流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这样即找到了切入点,也可以掌握第一手材料。
根据经验判断,我认为主要是如下五个原因造成:
1、流程本身设计不合理,执行当中与事实不符,大多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作;
2、存在部门墙,流程在跨部门衔接环节总是停滞不前;
3、业务、组织架构等均进行了调整,但流程调整滞后,导致执行部门或人员无所适从;
4、破坏内控的人,往往是那些有权力的人,用在这里,也是较为确切,流程运行成了有些人耍权威,摆架子的平台。
5、为了舞弊,打折执行或者偏方向执行。
第四、寻找对策,提出解决意见。我一直认为审计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实现不了这两个问题,那么审计质量就得大打折扣。
1、从流程本身层面来说,对流程的优化和升级改造,让其更加适应于目前企业运行的现状和需求;(平时就应该做,而不是等到有问题时才做)
2、在人和流程管理的层面,我认为如下八个措施可以借鉴:
(1)强化线上流程审批节点的时效性,并确定流程在每个时间节点可以停留的时间长度;
(2)月度或季度,对线上审批流程由运维人员从后台予以导出,形成材料,进行排名,对于超出停留时间长度的人进行通报和绩效考核管理;
(3)对流程的审核、会签、批准等环节存在的必要性进行评估,尤其对于与流程弱相关的会签环节,尽量减少。其实,对于流程本身来说,发起人和第一审核人是最关键的,这样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能减就减,责任更加明确。
(4)评估每个审核环节存在的必要性,确定一定时间予以跳过管理的方式。有人说可能会导致责任推卸,但可以仔细考虑,如果与流程强相关的人,是不会让流程放在那里晒太阳的。
(5)要求流程各相关人员,增加线下沟通,达成一致的时间,减少线上驳回甚至再次安排讨论等如此节点安排。
(6)建立流程节点催办管理机制,从系统、电话、邮件等各种方式进行催办管理,同时考虑催办频率和次数。
(7)办公软硬条件的提高,尤其目前信息化程度下,使用移动终端办公已经不成问题。
(8)跨部门协同意识的强化管理。
其实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效率就是金钱,这不是审计人员需要反复强调的问题,但效率提升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恰恰是审计人员不能规避也无法逃脱的工作主题。
能够从企业流程的合理化、规范化和高效化进行深入思考,本身就说明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管理意识,这也是我们每个从业人员应该思考和自问的话题。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