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奔驰维权,内审心中百般滋味
这段时间,几乎所有人都在蹭西安女硕士奔驰维权的热度,我也来凑凑热闹。毕竟自从西安女硕士哭诉维权之后,可以说奔驰车的引擎盖最近比较忙,也比较累,陆续在兰州、顺德等地也有人占据了这个维权高地,甚至网上还有一张眼镜男坐拥奔驰车顶的照片,网友戏称是博士维权,具体什么原因不得而知。
但我想说的是,既然奔驰车的问题一次又一次的出现的大众视野里,其他车没有吗?肯定也会有,但为什么这种看起来比较低级的一些质量问题屡次出现呢?奔驰生产工厂和经销商两个管理层面,是如何进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呢?下面我也有几个疑惑需要阐述。
1、在奔驰生产工厂层面,当然我的理解市场销售车辆一种是纯进口,一种是国内合作工厂生产,具体哪些是进口,那些是合作工厂生产,这个没有做仔细研究。不管是那种生产方式,我简单的理解是,起码质量保证应该是有的,根据我在制造工厂工作经验,整车出厂前是由专门的质量管理人员检测后,才会提供加盖质检员编号的合格证。
那么再说审计,进口车生产工厂不知道有没有审计,但奔驰国内合作生产的那家不但有审计,审计人员规模还不错,既然说审计需要增值,在质量管理方面,内审在质量问题出现之前之后干过哪些事?
奔驰生产工厂的内审们能审计到这些问题吗?这些问题是运输途中被颠簸坏的,还是车本身有质量问题?还是代理商手欠,给换了零件啦?
2、奔驰金融作为分期销售的一种管理方式,是如何与代理商之间进行管理的,毕竟车还是需要代理商销售,但这个金融服务费既然是服务内容之一,为啥还退呢?这不间接证明是不合规的呀?
那么问题来啦,如果内审部门,明显知道这种不合规行为的存在,是如何一种立场呢?举报还是接受,还是帮着掩盖?
3、奔驰公司风险应对措施难道缺失吗?我想肯定不是,那为啥,对于自己上帝(西安利之星总经理所称)的要求为啥不能够及时解决呢?店大欺客,还是铁定认为中国人的记忆力和鱼一样只有7秒;不过从许多事件上可以看出,在这方面,估计还不足7秒,就像去岛国去旅游购物一样,不管他们如何对待,国人还是蜂拥而至。
回过头来说内审,这会内审去哪里啦?是不是轮不到内审说话呀?平时风险管理体系搭建的再好,做是一回事,不做更是一回事,是这样吗?由此看,内审是不是理想主义者较多呢?
4、对奔驰代理商而言,与奔驰之间是什么关系?互为利益关系,这是肯定的,但代理商存在的一些不合规行为,如收取金融服务费(因为退了,暂定为不合规行为),生产工厂知道还是不知道?为啥不将办理奔驰金融的费用收取情况,利用告知或者张贴的方式告诉购车者呢?不透明就会增加暗箱操作,存在暗箱操作就会出现各种猫腻。
针对这个问题,不管是代理商的审计(不知道有吗)还是奔驰公司的审计,又在哪里呢?除了这个事,还存在其他问题吗?
5、再说一个简单的财务问题,奔驰代理商和女硕士达成和解,报道上说满意,还提供了德国游,十年保养服务、补过生日等等,先不说这个协议是否能够履约(据说西安利之星被取消了代理商资格)。
那么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签订协议主体是谁?这个就算啦,人家是硕士,肯定懂;第二个,给予这次协议所发生的费用,是谁承担?是进入销售费用,还是管理费用中的公关费用,还是三包服务费用呀,如何进行核算?这些费用是否能够税前扣除呢?真心的为这事操碎了心。
6、当地工商税务部门平时在干什么?为什么网民说12315基本无用呢?为啥这次事情发酵后,这些部门才介入调查,以前有没有检查过?具体工商啦税务啦这些部门查什么?怎么查?查的结果是什么?内审人员掌握吗?尤其是奔驰的内审同行们。
7、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法律干什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是内审的实锤,道歉当然是表明态度,但嘴上道歉,心理骂娘的道歉注定了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那么针对这些突发事件,内审部门是否研究和制定了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呢?有的话,是否管用?领导是否根据这个来?没有的话,是否需要整一个呢?
其实作为消费者,同样作为内审从业人员,都会时刻在各种纠结中不断前进。以上几点,是我针对这段时间奔驰质量问题维权所思所想,如内审部门如何面对公司本身存在的不合规现象?比如劳动法的执行。事前、事中审计介入进行风险评估和防范较好,还是等事件发生后,进行亡羊补牢似的管理好,一直谈审计前置,具体怎么前置?前置的那个环节比较合适呢?审计人员又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呢?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