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税务风控的“123模式”
作者:唐守信 陈玉峰
(来源:中国税务报。原标题:大企业税务风控的“123模式” )
最近,笔者在与多家集团企业财务总监交流时发现,越来越多的财务总监认识到税务风险管控的重要性,普遍认为,“税务风控做不好,税务问题就来了”。实务中,企业因忽视税务风险控制,遇到税务问题的情况并不少见。
根据笔者了解,目前,我国多数集团企业的税务管理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财务总监是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从业务工作量角度来看,企业的财务管理、资金管理、经营计划预测等财务事项的工作量,远远超过了税务管理的工作量。因此,面对众多事项,税务管理可能不是财务总监最为关心的首要工作。但是,做好税务风险管控是企业的刚需,马虎不得。那么,大企业财务总监如何平衡财务与税务工作,有效管控企业税务风险呢?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大企业税务风控的“123模式”,供大家参考。
1、是确立一个中心目标,即依法纳税、防范风险
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引导大企业开展税务风险管理,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没有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相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大企业产生的税务问题更为复杂,影响面也更广泛。因此,笔者建议大企业,要紧紧围绕“依法纳税、防范风险”这个中心,展开税务风控管理工作,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等,重视对税法的遵从,提高守法意识。笔者认为,大企业可以将《指引》作为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南,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绷紧税务风控这根弦。
2、是明确税务管理工作的两个重点,即确定税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和健全税务风险管理制度
大企业应当将做好税法遵从作为税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开展的一切财务、税务工作都要以此为前提。具体来说,企业在就相关业务开展税务规划时,需要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且符合税法规定。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做出经营决策时,要充分考量税收因素的影响。对业务做出的会计处理,应当符合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计算并申报缴纳税款时,要严格遵循税法规定。同时,企业要根据税法的要求,做好原始凭证、会计档案和税务资料的管理、留存工作,以备后续检查。
在制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方面,大企业既要有通用的制度,更要结合行业税务风险特征、自身经营情况和企业已有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立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大企业首先要搭建起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岗位人员各司其职,确保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有条不紊地运行。其次要通过设立相应的税务风险识别指标,建立起税务风险识别、评估机制。接下来,大企业需要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税务风险控制和应对制度,有效化解识别出的税务风险。同时,笔者建议大企业可借助大数据等新技术,搭建税务信息管理体系、畅通数据收集渠道、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的沟通渠道。最后,大企业还应当重视税务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改进工作,动态调整现有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使其适应企业发展情况。
3、是确立做好税务管理工作的三个层面,即税务管理高层化、全面化和垂直化
税务管理高层化,就是集团公司的税务管理工作应当由集团层面的管理层负责,而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税务部门负责人的工作。比如某上市公司披露,其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为:董事会—总经理—税务总监—税务部长—各部门(业务板块)税务专管员。董事会为税务风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税务风控管理的重视。
税务管理全面化,就是要在企业内部营造重视税务合规的氛围。实际上,税务工作不能只靠税务部门或财务部门的单打独斗,需要企业管理、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乃至后勤部门的支持,每个环节的执行情况,都可能影响公司的税务管理效果。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员工发生差旅支出需要报销住宿费发票,但是如果员工不了解税务要求,开具了增值税普通发票,而没有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在计算增值税时无法抵扣该项支出产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税务管理垂直化,就是大企业应当建立垂直化的税务管理体系,即总公司负责管理集团整体的税务事项,二级以下机构的税务管理人员需要由总部委派和管理。大企业具有独立组织机构层级较多的特点,大部分设有二级、三级独立法人机构,有的大企业机构层级甚至超过十级。税务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统一性,笔者建议大企业采用垂直化管理的模式,保证税务风控管理制度统一、提高管理效率,最大限度降低税务风险。
(作者单位:纳税无忧网,国家税务总局抚顺市新抚区税务局)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