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公司会计人员为例谈谈职业定位
本文是对《中级考了,注会考了,可我迷失在风里》做一个补充。根据部分朋友和我的交流,我发现有的朋友没有把握职业定位精髓。
一、把自己的不满足简单认为是过去的失败。简单否定自己的过去,看见别人的样子,以别人为榜样,倏然间,又回不到过去,因此而痛苦和懊恼。其实这是不对的,职业定位是焕发新的职业光彩,可以总结你的过去,但是不能排斥你的过去。而恰恰相反,每个人的过去都有值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你的宝贵财富,希望好好运用,而不是简单否定。
二、把自己的不满简单归因于环境。这种朋友容易产生一个幻觉,认为我改变一下工作环境就好了,现在在小公司,只要进入大公司就前景光明了。这极可能是从一个无明的窟窿跳到另外一个无明的窟窿。
具有上面两个误区,对职业定位就会是一种外求的心理,把职业定位寄希望于运气,寄希望于去谋求另外的工作,寄希望于一家好的公司。
我不是说不能发生岗位和环境的改变,我是说职业定位不是简单地换换环境,变一下岗位。
我说的职业定位是:
1、自己主动找课题来做。2、先做足自己的功夫。3、至于一些靠机遇的东西,遇见是好事,遇不到则无伤大雅。
首先,职业定位,兴趣,知识复杂度,社会需求等这些都要考虑,这是上一篇文章我说的五条原则,很多人不看精髓啊,简单思维,责怪自己过去,责怪这个破公司耽误了自己。
职业定位是要自己确立课题自己做啊!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老师,我一直在小公司做,目前很彷徨,不知道怎么发展,我想去做审计,我想去大公司。这属于简单的寄希望于“外因”改变自己。
在小公司做,小公司财务有什么问题?一般都回答两套账,财务混乱,风险高,待遇低,企业运作不规范,内控缺失。
这给小公司发展带来什么阻碍呢?如何转型呢?他们为什么不愿意规范呢?规范方式有哪些?规范风险在哪里?规范成本有多大?规范成本如何降低?具体说不上为什么,看得见问题,不去深入挖掘问题,好机会就是这么溜走的。
其实,这里面就隐藏很大的发展定位,小公司财务管理水平低,财务混乱,但是总有一部分小公司从几人,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甚至更大。也就是说,中国广泛的小公司,总有部分进入发展的良性通道,在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一定面临财务规范转型的问题,这就是市场需求,社会需要,这具有很复杂的专业难度。比如内控设计,风险防范,税务问题,往往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面临人才激励及对接资本市场,这就涉及到高标准的建设财务系统,能对接资本市场,引入新的资本,又涉及股权结构,等等问题都是专业问题。
民营企业财务转型改革,这就是一个不错的课题,大公司的人不熟悉小公司的玩法,小公司千千万万会计鲜有思考这个问题的,把这些课题做了,今后完全可以开一家财务公司,专门定位于解决民营企业财务规范化转型问题,你可以顺带帮他们做财务总监猎头,做管理层财税培训,你现在不是苦于他们不懂财务吗,这里面就会产生培训需求。
这就是发现课题,做课题。职业定位是先潜心研究课题,民营企业财务规范化转型,就是财务管理分支学科,市场大着呢,他们发展到一定规模,必然要请人规范,大公司财务总监不愿来,来了也未必能规范,事务所的人很少领导财务管理变革,所以,大家观察,很多公司是招不到财务总监的。这个课题很少有人研究,没有形成多学科综合的知识体系,谁能干这事,今后就会形成领域内的知识壁垒。
在民营公司财务转型中,需要借鉴大公司,以大公司为标杆,以财政部内控文件为标准,那你的职业生涯需要大公司工作背景,能进入大公司近距离研究财务管理当然好,这些就随缘,不能近距离接触,你可以花时间做课题,比如研究华为财务管理,任正非的讲话公开出版,华为有网站,员工论坛,以前有人发表华为财务管理的文章,机缘成熟可以交上华为财务系统的朋友,现在网络时代,花三个月做这个课题,可能收获的并不比亲自在大公司做的效果差。
我是如此举例,不是说大家都要选择做民营企业财务规范转型发展专家,而是提醒朋友们明白,职业定位是做课题,做研究,是升级,是升华,不是从一个迷茫的窟窿换到另外一个迷茫的窟窿。不是去换工作,换工作就是职业规划了吗,这不是。
潜心下来,去思索,去发现,真正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奉献的使命。
不要急,一时不知道自己如何定位,你就多看书,去做义工,拜访山中修行的僧人,拜访德高望重的长者,让自己心里先充满阳光。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