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入收藏 English 可做什么 帮助 | XBRL中国 会计准则委员会

我是如何成为“多伦多老会计”的—第二辑飞跃重洋

旋转长颈鹿 / 2020-01-30
文字 正常
  • 标签:
  • 职业规划
  • 职场故事
  •  
  • 声明:本文由会说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中国会计视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四大三年,面临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十字路口

    大家好,我是老会计,今天继续连载!我之前写了一篇加拿大会计移民,随后就有朋友给我私信,表示对留学移民很有兴趣。

    今天的内容应该可以就此话题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以下内容既包括我赴加留学时(2014~2016)的情况,也针对一些时效性信息作了更新。

    一 随波逐流

    出国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或者一蹴而就的动作。这中间有着太多其他的作用因素,比如心理活动、决策过程和客观环境的作用。

    四大三年,是一些人面临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十字路口。职业选择,已经不再是Yes or No的单选题了,也不再有正确答案。第一次做这道题对于入世不深的年轻四大人来说,并不容易。我们从学校毕业,几乎是“第一批”就业人口;入职之后就是闷头做项目、加班、考证,人生目的非常向来简单单纯,貌似一帆风顺。

    毕业3年,24~28岁(本科入行则24、25、26,硕士入行则26、27、28),人生必然开始有了其他重点。职业选择,可能只是人生选择当中的很小一章节,或者必须要从属于其他方面的选择。

    我的选择题也并不容易,甚至有点复杂。留在四大继续死磕?还是跳出四大,之后去北京上海南京,还是回老家无锡?各项要素相互纠结,难下定论。在此之外,又有一个从中学积累至今的出国梦想。即便手里有几个job offer,最后我选择的还是暂时放弃转行,先行追求出国读书的机会。若是最后出国失败了,就彻底死了这份心,再回归到一个小土鳖应有的平凡人生中来。我想,最坏的结果无非是把人生走窄(留在四大升经理),就当是天意吧。

    举头三尺有神明,当你乘上历史的波流,只消随波逐流,便可顺流而下。2014年年底,在我刚刚qualify了AA不久,就拿到了加拿大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被一个二流没落资本主义国家的非“知名”商学院录取,其实真没啥值得骄傲的。但我想表达的是,这些事情发生的太快、太顺利了!仿佛是命中注定:

    *在递交申请后两天,收到面试通知,1天后完成面试

    *在面试后1天收到口头录取,3天后即收到纸质offer(从多伦多寄到无锡)

    *一般1个月以上才能拿到的签证,4个工作日就过签,不到一周就拿到了

    直到我落地多伦多机场,站在里加拿大的土地上,整个人都还是蒙圈状态。这一切都发生得太快太快了,快到来不及思考,来不及作心理建设,更来不及与亲友们一一道别。

     

    二 心理排名

    加拿大的商学院是一个相对小得多的市场/江湖。对于国家的选择(想要移民加拿大),要远大于对于特定学校的选择(想要读特定学校/项目)。我入读的学校,在国内朋友这边,恐怕是没啥名气的。但无论如何,Schulich是加拿大四大商学院之一,位于加拿大最大城市、北美第二/三大金融中心多伦多;在区位上要优于伦敦(加拿大安大略省西部城市)的Ivey商学院,在学费上又比Rotman商学院(多伦多大学)便宜不少。

    国内对于加拿大高校的认知与加拿大本地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加拿大高校在国内最知名的,莫过于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和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三大高校;商科排名亦同。然而,并没有很多国内朋友知道,加拿大商科的“无冕之王”其实是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很多人都只知道与拿破仑有关的“滑铁卢”,却不清楚滑铁卢在加拿大的地位。

    再者,多伦多大学有三个校区,研究生项目或许差别不是那么大(因为特定项目只在某一校区开设),但本科项目的差别/差距非常大。

    另外,温哥华和蒙特利尔的就业机会也远不如多伦多。所以,假如你想移民加拿大之后能够继续自己的专业职业生涯,在多伦多,或者安省读书,应该才是更好的选择。

    回到加拿大商学院的排名。众所周知,高校的排名版本太多了,互相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本人并没有抬杠的意思,仅为大家提供一个我个人的心理排名。

    提供金融类Master/MBA项目的商学院

    Tier 1: Rotman(UT)、Schulich、Waterloo

    Tier 2: Ivey、Smith、DeGroote

    Tier 3: All others

    这个心理排名主要是基于求职招聘的情况。第一梯队的学校在金融街(Bay St)均有非常强的校友网络。多伦多本地的在职人士,如果要入读商学院深造,更多会选择Rotman和Schulich。

    另外,公认排名加东四大商学院也是这么几家:Rotman、Schulich、Ivey、Smith;排名不分先后。

    如果是国内的朋友想要申请入读这四所加拿大顶级商学院,大概需要的条件包括GMAT 650(最低),雅思7或者托福100分;项目学费大约是10~12万加币;书费、生活费因人而异。

     

    三 Schulich商学院

    如果把加拿大商学院当作某些教育产业化国家的同类项目,那你就错了。你必须要做好心理准备,这里的商科硕士、MBA项目非常辛苦。辛苦到什么程度呢?每个学期之中,几乎周一到周日,每天学习(上课、开会、写作业、社交、准备专业资质考试)12小时以上。同时还要兼顾生活(买菜、娱乐、交友)与求职(working)。毫不夸张地说,MBA学习类似于一份投行级的工作,每个人的身心都在苦行中接受再次锻造。尽管当下的商科课堂早就把中国当作普遍的研究课题——从张口闭口谈“China”,到某些高级金融课程清一色的亚洲(华人)教授——但是中国学生克服“文化差异”的过程并不顺利:语言不畅,自信心不足,加上性格较本地人与印度人要内敛不少。

    我们中国学生群体在MBA教室里大概占比在20%~25%左右;MFin及其他Master项目则占比要更高。MBA学生主要是两类群体:刚毕业不久的young professional(30岁以下),以及寻求全家移民的中产阶级和成功人士(年龄稍长)。但不管背景如何,中国学生在加拿大MBA课堂上面临到的是同样严峻的文化差异。

    在我自己的角度,使我最难以承受的并不是毫无起色的GPA成绩,而是老外同学对中国学生投来的不信任和略有排斥的目光。

    作为一个土鳖,你问我是怎么克服、怎么融入、怎么熬过来的?这么说吧,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些非常简单的目标。

    第一,每堂课至少发言一次。不少同学上课期间经常提问,有些问题傻到幼稚园的程度,但无妨,交了学费来学习的是你自己。直抒胸臆不仅值回票价,也容易让老师记住你,在“参与度”方面多给你分数,最后还可以得到更好的GPA。我最记忆犹新的一次发言是在一堂商业战略课上。德国裔教授在讲到古代中国的“阴阳”理论时,眼光扫过华裔学生的脸,寻求一些我们的本地见解。我举手说:“阴阳就好比会计课上学到的Debit and Credit(借贷),绝对值相等,但又互相抵消,共同消长”。

    第二,每天发出10封咖啡邀请。社交式求职(working)是北美特有的职场文化,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社交网站(e.g. LinkedIN)或者熟识的人邀请别人喝咖啡,来聊聊彼此的工作,并寻求建议。这就是所谓的咖啡对谈(ffee Chat)。当时机正确时,咖啡对谈是可以导出内部推荐机会的,有些职位甚至只会考虑获得“内推”的候选人。招聘官认为,该候选人已经通过了内部人士的初步筛选,可靠度就会相对更高;同时,候选人能够积极主动联系在职的人,并证明自身的素质、背景与该公司相匹配,这代表了候选人对于公司有相当的热忱(passion),且做足了功夫(prepared),已经能够可以经受下一轮实际面试的考验了(readiness)。咖啡对谈的求职模式,与国内单纯网申的求职方式非常不同。虽然国内的MBA项目同样讲求人脉,但中国公司的在职人士,大概率是不会答应和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喝咖啡,并谈论自身工作的。咖啡对谈这一现象乍听来让人惊讶,但背后所代表的开放(openess)与包容(sharing)的文化确实令人拍案。当然这同时也对求职者、商学院学生、新移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必须要有足够的自信、准备和沟通能力,才能够不浪费每一位对谈者的时间,最终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

    正是由于需要找到源源不断的专业人士来进行咖啡对谈,商学院所在的地理位置才会如此重要。

     

    下期预告

    【一飞冲天的加拿大鹅】

    如果你在我MBA期间问我,以后想做什么行业?我的答案绝不会是回四大,或者想从事咨询、审计了。我和一众Schulich同学一样,以Banking为目标为志业。

    然并卵,毕业后的第一个下家——土勤。但也是在土勤,我遇到了也许是人生第一个发财的机会。

    胡天呈

    作者
    • 旋转长颈鹿 爷是老会计,专治吹牛逼。
      微信公众号:torontoaccountant
    热门作者
    • 吾税老师 兼职培训师、总局大比武纳服类第一名
    • 丁坤 注册税务师,省企业所得税人才库、反避税人才库成员...
    • 范晓东 中欧商学院、高顿商学院讲师;财务第一教室高级讲师...
    • 尹成彦 原注册会计视野网创始成员、站长; 中国会计视野创...
    热门文章查看更多>
    视野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订阅视野微信,
    每日获取最新会计资讯
    视野官方APP免费下载
    会计资讯、财经法规快查、
    会计视野论坛三大APP
    订阅视野周刊
    每周十分钟,尽知行业事
    立即订阅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
    网易云阅读
    鲜果 Zaker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旗下更多网站:学院主页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远程教育网  亚太财经与发展学院
    联系电话:021-69768000-68069(内容)68246(合作/广告)68247(用户/社区)  工作时间:8:30-16:30  webmaster@esnai.cn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00028 沪ICP备050135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