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与干多少活不成正比,与你的“不可替代性”高度相关
靠时间投入可以挣钱吗?
可以,但是,这个数额容易封顶!按照劳动力价值折算时薪,你一天能干多少个小时,这是很简单的一个帐。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工作投入了,增加阅历,为今后积累,完全可以拿到高薪的嘛。
这个想法要注意,如果仅仅一味工作投入,加班,兼职等等,可能赚取的是“经验值”,而不是“功勋值”,这种劳动投入在经济意义上,是劳动工具,一旦有新的劳动工具比你价格更低,比如计算机智能化程序的出现,任何基层简单重复性劳动都有被取代的可能。
藺老师不是说“经验值”不重要,是其“重要程度”比较有限,开始参加工作时候,经验值具有意义,但是随着时间增加,经验值的边际效应就越来越低直到没有价值。
比如一个会计专业学生,刚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做费用会计,开始时,对于怎么写凭证摘要都是新鲜的,这时候混经验值对于他来说有意义,但是这种意义在于开始的短时间,时间推移,过了一年,两年,还在做费用报销凭证,这样的经验值就失去边际效应。
靠经验值,在职业领域容易碰到发展的天花板,而提升“功勋值”,则是职业发展的不可估量。
比如最近藺老师遇到一家企业,前期发展比较不规范,会计核算也很混乱,这时候找到一个财务负责人,经过两年,理顺核算,哪种情况运用什么科目,明细科目怎么设置,等等,做了很多基础工作,将这些给予规范。
随着企业发展,公司提出更加高远的发展目标,希望集团化建设产业闭环,对资本结构和投资等领域需要高层次参谋与布局的时候,这位财务负责人“江郎才尽”,甚至在企业内部站在老板的反对立场。
说实在的,目标不是职业经理人反对企业就取消,也不是职业经理人提出老板就会设定的,职业经理人的本分是执行工作,达到目标,并不是讨论目标。
我与这位财务负责人及公司大老板都做过交流,深感这位财务负责人反对基于心里面的恐惧、迷茫与不自信,因为企业高端方向去折腾,这时候组织架构设计,资本结构,会计核算如何真正满足会计准则并向利益相关方传递,如何写报表附注,如何处理合并报表,内部管理会计体系设计,都全部懵B了,尚且领悟不了老板的战略部署,又怎么谈得上领导公司财务系统服务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尚且没有思路,又如何谈得上财务系统内部岗位设置等等日常内务管理?
因此,这位财务负责人自然而然就沦落为“抱怨”一族,一方面常常说自己对公司有多少贡献,另一方面和公司核心领导隔阂日渐加深。
最终的结果,他自己提出辞职。
这是藺老师看见的鲜活案例,靠前期接触的企业,领悟的实际工作经验,领悟了企业会计核算数据系统及构建模式,当面对这家企业前期核算混乱,用“经验值”可以应对,随着发展,深层次的知识结构没有建立,没有战略思路,管理模式构建思路,仅仅是浅显核算思路,前期“经验值”在发展中迅速封顶。
不管你在工作中有多辛苦,但是要想高薪,一定是你的“不可替代性”。不是你加了多少班。
当然,不可替代性是一个相对值,不是说你要在全中国独一无二,如果某种人才,每个企业都需要,全中国只有30万人,那么在职业市场上就具有相当高的不可替代性!
要具有较高不可替代性人才,理论学习是少不了的,没有理论学习的指引,实践中的领悟就难以实现深层次的提高。
有句话,只要专业选得好,年年10月都高考。说的就是会计群体考注会一事。
有的朋友没有认真思考,就抱怨这些考试有什么意义,眼光不高,考注会确实没有意义,犯不着考CPA去做一张费用报销凭证,但是对于刚才那位财务负责人,有了注会知识结构,迅速就会思考资本结构问题,管理会计模式设计问题,财务职能的战略支持问题。
科举制度肯定有不合理性,但是如果没有这样一次每年10月的高考,普通工薪阶层,拼爹拼不了,拿什么取得别人的认可?
当然,这张认证的“薄纸片”,也仅仅是不可替代性过程中的一个组合要件,不是全部。是下一个阶段的起点,绝对不是职业发展的终点!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