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月薪300······
(上)
大学期间,最喜欢的就是案例课,精彩,以至于忘记是吹牛。
上大学,看几部武侠剧是必须的,比如天龙八部,我最喜欢。剧中崇尚的是高手,剧中人物没有考武功资格等级证的,往往最崇尚的是“扫地僧”一类。
不知何时,在思想的潜意识里面,我将课堂的案例与扫地僧结合在一起了,梦想着快快毕业。
2004在校最后一年,一开年,我心已不在学校。
当时隶属中铁二局集团的万达客车招人,电话约了人力资源部,就过去了,第一次找工作,也不知道咱弄的,稀里糊涂的就成了。记得最后,人资部长还给我说,他们还想招一人,叫我给帮忙联系下学校。我灵机一动,心想他们来学校一帮子人围过去,可能把我给刷掉,我就说,还招一人,我直接给您们推荐一个带过来就成,后来我就这样把我大学一哥们叫上进了万达客车。
我那哥们很精,他告诉我,万达可以去。
我说为啥,他说,我特意看了,每个办工桌都有电脑,每台电脑都是液晶显示器,有钱的单位才买得起!
那时候用电脑的开始多起来了,可是大多数电脑还是“方脑壳”的那种大大的显示器,像以前的电视机模样。我真佩服这哥们,上一趟人家公司里,嗅觉比狗都厉害。
可是究竟怎么样呢,心中也不是完全踏实,父母亲长,他们属于普通劳动者,也不能给我提供参考意见,我就去学校问就业办的老师,万达客车怎么样?
就业办老师给我说:小伙子,你能进万达客车,算你有福气了。
当时财经媒体在预测,我国汽车行业的大发展,等等,我最终进入万达客车。
进新人,办公室要吃顿饭表示欢迎,印象最深的欢迎词是:这下好了,3.8节再也不是我一个人上班了。原来财务上10来人,就一个男的,其余全是娘子军。
进入工作开始实习,我最开始跟着李阿姨熟悉出纳业务。
办公室工作其实每天都有一些闲暇时间的,每天师父交代的任务做完,大家吹牛是少不了的。
当时肖阿姨吹的牛:一次资产负债表不平,相差3角6分钱,总会计师安排他们三个业务能手查找原因,3个人查3天。开始找到一张凭证不平,借贷相差1角2,大家既高兴又沮丧,因为毕竟找到错误之处,本以为哪里相差3角6,找到1角2意味着还有其他错误。
除了吹牛,闲暇时间我就看看办公室哪位还在忙,我就过去帮忙。
慢慢的,大家都知道我勤快,喜欢帮忙,他们也知道我需要学习实践操作。
再后来,阿姨们遇到新业务就叫:“小蔺,快过来,我给你讲一下,要不下次你遇到这种情况不知道怎么办”。和阿姨们相处很融洽,我想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和我母亲上下年龄,他们的子女和我相仿,也在大学正处于毕业阶段,是不是把给予自己子女的关心及与我身了?估计有那么点情怀吧。
这是2004年,其他同事关系也很单纯,下属叫领导直呼其名,领导也没啥官架子。
实习期过了3个月时,我们部长,叫我编财务报表。
肖阿姨说:“杜飞,你叫这些小伙子做这么重的工作?”
“不怕,他们在学校就学这玩意儿的。”
这次我成功编制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当总会计师知道是我编的,也有些对我看重的感觉。
出半年报时,总会计师叫我编合并报表······
实习3个月后,从一个没有见过真正凭证模样的学生,已经成长为一个对全盘账务处理了然于胸,我回忆当时状况,办公室任何一个人离岗,我都可以马上拿起这块工作做起来。
这段工作给我两个启示,也是后面有朋友问我会计职场之事时我常分享的。第一:做会计并不难,要把基本思路弄清楚,比如基础会计学的账务处理程序,期末损益结转等,一定要明白一个业务怎么变成凭证再汇入报表,把数据体系弄明白。二是在工作中比别人多做一点点,只需要那么一点点,就可以给自己打开机遇之门。
那时候我一个月300实习工资,很快乐,面对一切都很新奇。
而我对未来发展模糊不清的认识,当我思考办公室阿姨们一辈子的工作积累,在我半年几乎达到时,我又感到恐惧,文章开头我提到武侠里面扫地僧是没有任何职业资格禁锢的,给我造成后来职业发展的障碍与缓慢,朋友们喜欢的话,待下周道来,再以我的经历告诉大家,我主张年轻的财税人尽早考资格证的理由。
做扫地僧不是不可,但真的不是年轻人最科学的目标。
(下)
本来在万达客车具有很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心中的不安分,萌发“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
于是在万达客车工作半年之际,看见一家民营企业招聘“工业会计”,心想,这就是强调成本会计相关技能要求的职位,我过去问,招聘满了吗?回答:你会不会核算产品成本?我说:汽车成本核算我都会,其他的应该没太大问题吧。
对方见我如此自信,问我简历,我说我没做简历。招聘人员立即拿出空白简历叫我填上。我当时也没有完全下定决心要离开“国企”,对方或许是被我那句自信的话给吸引,接下来几天,天天催我迅速到他们那里去。
就这样,动心,则有行为跟随,我离开万达客车,离开办公室慈祥的阿姨们,阿姨们当时劝我不走,就像担忧自己的孩子一样。
我还是离开了。
这一离开,我怀着一种懵懂的梦想,说不清楚是什么,或许就是“扫地僧”的潜意识。
我要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的修炼是成长为高手的必经之路。
这样的意识主导了接下来几年的行为模式:学习实战功夫是主线。
进入这家民营企业后,我发现实际情况并非是招聘广告介绍的那样“高大上”,很多做法不敢恭维,记忆最清楚的就是叫我掏五块钱办“工作牌”,挂在脖子上放胸前贴有照片姓名职务的那东西。
我心中不悦,跑去找到管人事的副总,说为什么我要掏这5块钱?其回答理由无非是这是为员工办的,公司规定之类的说辞。
当时很多年轻人见老总级别的人会胆怯,当时我给这人事副总说:佩戴这玩意儿非因我私人需要,这是工作需要,公司要求,我不会交这几块钱!
这样就开启了我在社会大染缸里面跌跌荡荡的人生旅程。
在这家要员工掏钱办工牌的企业待了3个月,其业务流程与账务模式及管控思路已经了解熟悉,感觉没有什么学习价值,成天就在做重复的业务,机械循环占据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心中又生起寻找下一段旅程的想法。
待3个月正是试用期结束的档口,在接下来谈待遇时彻底谈崩了,招聘时承诺月薪是招聘人员为了完成任务胡乱答应的,这时候签订正式合同才发现我被欺骗,感觉像吞了苍蝇那么恶心。我没有写辞职报告,也没办工作交接,直接就走了,恰逢2005年春节临近,去同学家里玩了几天。
接下来又找工作,每份工作都会形成3个月周期,到了3个月我就会觉得淡然无趣,随着时间推移,在一家新公司的学习曲线效应越来越平缓。
这时候我进入了一种特别怪的心理模式,一家公司呆3个月我就会逃离,所以从2005年开始到2007年初,平均3个月一家公司,一年待上4家公司是我的工作模式。
这段时间,确实带来丰富的见识,以至于后面有人说相关情况,我听上半句,不用说下半句就知道他描述的是什么状态。
我虽重视实战功夫,练“铁砂掌”,也没有忘记读“易筋经”,每年我都在工作之余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不是天天如此,至少3个月时间是有的。力求学以致用,面对实务问题寻求理论指引,同时在实务中加深理论认识,有时候也思考一些理论模式的弊端。
学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2005年夏天,抱着CPA考试会计教材学习长期股权投资,很难啃,容易瞌睡,就蹲在小凳子上看书,长投一章,在小凳子上蹲了一个月读通。
民营企业管理灵活有余显得混乱,国有企业规范较多有些死板,这是我经历多家企业后的感知。尤其在民营企业领域,什么奇葩的事情都可能遇见。记得这样一段经历:2006年,新任某一物流公司下属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新公司。按理说吧,新公司是一张白纸,好画图。真实的情况是啥稀奇的事情都有。比如公司总经理要求我,他们出门办事得派出纳跟随,我惊奇的探索询问,怎么要求派出纳啊,老总回答是办事要付钱啊,出纳负责付款嘛。噢,第一次听说这事儿,我想啊,完啦,这个公司太有“挑战性”,今后公司发展大了,有几百人在外办事,那我得掌管几百人的出纳团队才能“满足”需要,今后有望当“大官”!
后来思考,财务人员作为管理人员,会计核算及管控模式与业务结合,所以一旦容易满足现状停止学习,再加上长期呆在一家单位,思维模式就会被特定单位给固化,我进入游离式的工作模式,也爱好学习,虽然思维活跃度一直较高,但是这样的代价很大。因为360行,行行出状元,一人之力,谁有能耐得以全面尝试。
当时就觉得“扫地僧”是没有“武功资格等级”的,考资格证书就意味着自己不是追求一流的卓越,哪怕最高级资格证都意味着有“授予”资格证之人,这条路就不是走卓越的追求之路,觉得证书这些,有不有意义不大,还因为会计从业资格证脱审而作废了。
所以我现在建议新毕业的大学生,如果长呆一处觉得乏味,需要吸收新知识,见识新场面,不要盲目闯荡,集中精力拿下税务师、评估师、CPA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书,进入中介行业,随时接触新企业,天天可见新模式,不禁锢职业思维,思维活跃度与创造力将会更大提升。
目前在信息化大浪潮大趋势下,今后核算型财务人员比例结构将大大减少,需要更多的管理型财务人员,所以加强学习,活跃思维,面临转型与突破是当前核算型会计的迫切问题,不要走我的老路,以游离式模式去孤独的旅行,如果这段时间呆在万达客车,做好日常工作,考下职业资格相关评价证书,再实现职业生涯往研究、咨询、审计等高端平台转身,会容易得多。
2007年初,我进入了老干妈。
我的思维模式就是学习,研究。
我认为管理效率是企业业绩的函数,我申请老干妈职位时心里的想法就是:社会上传得像神话一样的企业,经营的是完全竞争项目,何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若不是假传,那老干妈一定有一套独特有效的管理模式。我得找机会“打入”老干妈,近距离观察观察。
记得应聘时和我后来的领导聊得差不多了,他也同意我办理入职手续,最后问了一句:你有会计证没有?我说没呢,没审,作废了。他说你咋做会计没这玩意儿啊?
现在回忆这段往事,正当会计证面临取消的厄运关口,想想也有些意思。
根据领导要求,当年去参加考从业,会计基础半个小时完工交卷(那时候纸质卷),监考老师开始用鄙视的眼光看这个做不起而交卷的人,当他来收卷子时发现我回答完毕,那个惊奇的眼睛顿时亮光。
在老干妈做了几年,开始在总部财务部,后来做到一个10亿营收的生产厂财务负责人。
这段经历,我学习了老干妈的内控管理模式。
我后来才知道我进入老干妈,就是因为一个控制空白点。我在老干妈近距离观察到的内控管理,可以看我曾写过的这篇文章《【藺龙文学习随笔】老干妈的内控》。
在老干妈的经历,我觉得会计职业发展中,一个平台非常重要,没有相应平台,大脑是不能凭假想生成一个“管理模式”的,这是一个实务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对于年轻刚入职的朋友,通过学习使自己优秀,获得一个好平台的职务,能鉴定后续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再后来,我进入培训领域,大家可以看看我写的文章《今儿和大家随便聊聊······》。
其实,我天资“较笨”,小时候知道田里有一条红色美丽的鱼,居然在大田里一行一行的走,想着我走完整块田,无论这条鱼在哪,总能看到······
笨到忘了鱼会游走。
我毕业于贵州财经大学。这些年从小微企业会计岗位做起,边学边做,学着干,干着学。做过企业实务,培训,财税咨询与审计这些,傻傻的做着财税领域干一行爱一行的人。
现在的我,再次思考,财税领域之大,重点专攻何方?
迷惑,不迷茫。
一次我讨教我的依止上师,广学好还是专修好?
师父上人慈悲开示:这就像旅游,出门前找张地图看看,再选择旅游线路。
借上人开示,我已明白,现在的我,对于财税领域这个广袤无边的大公园,刚刚浏览了一下地图。
未来的路尚远,旷野之中,甚至有的地方没有路······
继续学习。
继续生活,做快乐的人。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