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木刻版画中的算盘
“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
——鲁迅
近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建馆60周年四大主题展览。展出了很多中国美术史上重量级的作品以及该馆馆藏的外国艺术家作品,精品之多,目不暇接。世俗点形容,按拍卖市场行情,单件价值过亿的作品至少能数出上百件。
在众多耀眼的美术作品中,有一个特别不起眼的小专题就是“塔高水长——弘扬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美术作品展”中抗战时期延安木刻板画单元。延安木刻板画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现从网上摘录一段关于延安木刻板画的介绍:
“抗战时期的延安,物资匮乏,条件艰苦,想要创作油画或者国画都面临纸、墨、颜料等绘画材料不足的难题。唯独版画可以就地取材,延安地区盛产梨树,自己动手砍几块梨木板再配上几把木刻刀,便能随时随地自画自刻,小小的刻板不仅方便携带和运输,同时也便于印刷。白天劳作,晚上点油灯照明,每晚争分夺秒,赶在灯油燃尽之前刻完作品几乎成了延安版画家们的日常。黑白木刻色彩对比强烈,语言简明生动,非常适合叙事性内容的呈现,也利于群众理解画上的情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表现人民群众形象和根据地生产生活的作品逐渐增加,延安地区的版画创作也迎来了一次创造性的转变。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者开始深入群众,关注群众的劳动生活和根据地的新政策。这些和群众息息相关的主题创作成为当时延安重要的宣传力量。
与此同时,为了更加贴近根据地群众的艺术趣味和审美习惯,延安的版画创作者们也开始探索更加本土化的创作风格,他们告别了西方现实主义版画“黑乎乎”的面貌,在作品中加入民间年画、剪纸等传统艺术元素,使作品更加容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这种从黑到白的变化在当时的延安成为版画家们的一个共同特点,这一重要改变不是简单的形式风格转变,而是创作理念的转变,是他们在实践“为人民群众创作”过程中探索出的重要一步。
延安时期的这些创作,虽然大多取材于根据地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却能敏锐捕捉住最具代表性的生动时刻,以平凡的视角记录下历史变革中一个个重要的事件和节点,艺术价值与史料价值并重。”(北京日报《抗战时期的延安木刻版画艺术:希望就在前方》)
在本次展出的延安木刻版画作品中,有多幅作品中表现了算盘的形象,可见算盘在延安是一件比较常用的工具。在延安木刻艺术家眼中算盘是两种题材版画中很好的道具,一是表现群众斗地主的场景,算盘表现要与地主算账、清算;另一种是算盘作为一种计算工具,表现群众学习的场景。这两种场景都很具有延安时期的时代特色,算盘都能起到一些画龙点睛的效果。今天算盘虽然仍然具有会计、计算等象征符号的寓意,但由于已经很少出现在工作生活当中,算盘在现实主义美术作品中基本不会再出现了!
《减租会》古元1943年
《清算斗争》江丰1944年
《延安乡干会议》张望1941年
《革命教师刘保堂》力群1942年
《念书好》江丰1944年
《三边的冬学》王流秋19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