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精神文化变迁(3)
六、融通中外:近代开放创新的博大胸怀
民国时期,会计制度发展迅猛,在我国会计制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典型的是以潘序伦为首的全盘引入西方借贷记账法的会计改革运动和以徐永祚为首的中式会计改良运动。随着会计制度文化的发展,会计精神文化也随之发展,并且在其发展中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元素。如民国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取名。
谢霖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什么取名“正则”?这还得从屈原说起。屈原是楚国伟大的政治家,也是爱国诗人,他在其著名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中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大意是“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我已经去世的父亲名叫伯庸,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庚寅日那天我降生了。父亲根据我的生辰,给我取了嘉名。我的名字叫正则,字为灵均。”
屈原有两个名字系统。一、《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司马迁介绍屈原时说:屈原,名平,字原。二、《离骚》:名正则,字灵均。原,就是平原,与平同义。正则是正其礼仪法则,公正公平之意;灵均,灵指神灵,均是平均、平等之义,灵均是指像神灵一样公正的意思。屈原的两套名字系统,都带有公正、公平、公道的寓意。谢霖先生一生崇拜屈原,敬仰屈原的爱国情怀,所以为自己的事务所定名为“正则”。
潘序伦先生为自己的事务所取名为“立信”,又是什么缘由呢?《论语》中有“民无信而不立”,潘序伦先生就是取其诚信之义,诚信为本,他说:“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这就是他对会计精神的理解与阐述。“立信精神”,他提出“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
在全盘引进与中式改良的会计制度改革之争中,体现出了诸多的会计精神文化。全盘引进,体现出了中国会计人的开放精神;中式改良,体现出了中国会计人的创新精神;在改革争论之中,双方兼收并蓄,包容互进,体现出了中国会计人博大的胸怀。
七、独具特色:现代上下求索的创新精神
借贷记账法是西方复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是中国传统的复式记账法。建国后至1992年实施“两则两制”前,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是增减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是中国会计工作者为适应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经济管理,自行设计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这是会计制度的内生性改革。会计制度文化的创新发展,催生了新的会计精神文化。
这一时期会计精神文化的典型特征为:独创精神与借鉴精神。
首先,增减记账法是中国会计工作者根据中国经济的需要,独创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复式借贷记账法,也不同于传统的收付记账法,根据资金的来龙去脉,资金有来有去,来去必相等的原则,划分资金来源(来)和资金占用(去)两大类,即:资金来源=资金占用。同类中资金科目中有增有减;不同类科目中,同增同减。这种记账方法通俗易懂,科学实用,“增”、“减”本身含义明确,作为记账符号,也包含本意,对初学会计的人容易理解。
其次,增减记账法的创新之中,也借鉴了西方复式借贷记账法的精髓,其复式记账的原理与借贷记账法相似。其记账规则:有增必有减,增减必相等。与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一脉相承,高度契合。
第三,这一时期为了配合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宣传正能量,创作了一系列的文艺作品宣传会计。如连环画《信用社的女会计》《追报表》,故事《小会计》《小队会计》,电影《会计姑娘》,话剧《老账房》《女会计》《好会计》《新会计》《山村会计》等。这些文艺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会计人的精神生活,也让会计精神文化得到了弘扬与发展。
八、中国风采:当代百花齐放的丰硕成果
从1992年开始,我国会计制度全面改革,基本方向是使会计业务处理程序与国际通行的惯例相协调。会计制度方面,最为典型的是“两则两制”的颁布实施,以及一系列与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制度相应发展,会计精神文化也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诚信,依然伴随始终。这以朱镕基总理在国家会计学院的题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为标志,成为了会计行业以及会计人自律的职业信条。
其次,会计文化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与分支学科,开始有会计专家学者进行专门的研究与弘扬。2010年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劳秦汉著《会计文化学概论》,成为中国会计文化学理论研究的奠基与扛鼎之作。2009年大连出版社出版张云所著《中国会计文化研究》;2013年广东省会计学会编著的《广东特色的会计文化建设探讨》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2014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姜韵宜主编的《会计文化》;201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赵丽生著《中国会计文化》;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刘开瑞等著《中国会计文化理论架构研究》;2019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陈雪松著《会计文化认知》;202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郭传章、丁宇等编著《会计文化》等等。
会计文化学术论文方面:刘开瑞先后发表了多篇关于会计文化的论文,主要有:《会计文化初探》,发表于1990年《财经理论与实践》第2期;《试论会计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发表于1993年《财会通讯》第11期;《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的若干特征》,发表于2000年《广西会计》第7期;《中国现代会计的文化特征》,发表于2001年《广西会计》第6期;《会计文化的功能》,发表于2001年《云南财政与会计》第4期。
毛伯林的主要论文:《试论会计文化》,发表于1993年《财会通讯》第8期;《关于会计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发表于1993年《会计研究》第3期;《试论会计文化》,发表于1993年《财会通讯》第9期。
其他还有:杨仲杰《会计文化研究综述》、冯巧根《会计文化试探》,1993年《财会通讯》第11期;何勇《构建一种开放性的会计文化》2000年《中华文化论坛》第4期;王宁郎《浅析会计文化》2005《财会研究》第10期;康龙《试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会计文化建设》等等。
会计文化学术与理论方面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会计精神文化的内涵,为会计文化未来的发展理清了脉络,指明了方向,中国会计文化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
在会计文化活动方面,已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许家林先生在他的博客“会计游击队员”中,对会计文化分门别类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分别有:当年会计老照片,当年会计画中人,文学书丛现会计,文艺作品颂会计,雕塑群里识会计,方寸之中藏会计等专栏,综合展示了中国会计文化百花齐放的丰硕成果。
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会计文化活动。例如:2012年在全国开展的会计文化建设征文、每年推选会计名家、举办全国会计领军人才选拔与培训、每年举办评选表彰全国会计先进工作者,提炼宣传会计精神、注册会计师精神;会计行业评选的《中国会计学界百年星河图》、《二十世纪中国会计十大名家》等等活动。
为了宣传会计先贤文化,会计学教授陈元芳著《中国会计名家传略》,罗银胜著《潘序伦传》、《顾准传》等著作。这些作品都是对会计先贤文化的传播。
会计文化大师张连起致力于会计文化的研究、书写与传播,主要体现在会计精神文化方面,并将会计文化和众多学科相融合,如和文史哲、宗教、艺术等相融合,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会计文化方面的著作,如《起而论道》《非常起发》《左数字右人文》《鸣哨笔记》《数豆者说》等等,对开阔会计人的视野,让会计真正融合其他学科,特别是文化艺术等学科起到了启发性的作用。
这些会计文化活动,丰富的会计文化作品以及会计文化精神食粮,让会计文化和会计精神,从虚无缥缈走到了现实之中,让会计人看见了行业的榜样、楷模与标杆,让会计人有了真正的精神寄托与追求。
九、展望未来
会计精神文化是随着会计物质文化和会计制度文化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体现了会计精神文化的作用与成果。
从中国会计文化现阶段的发展来看,制度文化建设先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不利于会计文化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财政部在总结“十三五”时期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主要成就时指出,建立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10项具体准则、2项应用指南、1项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体系”,而其他会计文化成果却鲜有提及。这难掩会计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发展的困局。会计价值观念模糊、会计发展理念不清、会计职业意识淡薄、会计教育方式陈旧、会计思维观念僵化、会计人才观念淡化、社会观念受发展短视与“功利主义”影响,均是会计精神文化重视不够的体现。
会计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文化自信的反映,日益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重视。然而当代中国对会计文化研究还不充分、不全面。一方面,现有研究大都缺乏对中国国情考量,忽视中国特色文化对会计改革与实践的影响。另一方面,当前会计文化研究要么把会计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要么对企业会计文化“表现出深厚的兴趣”。政府会计文化研究成果屈指可数。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政治体制领域改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最为迫切补齐的短板,而政府会计改革是政治领域突破性改革的关键。从“十一五”规划开始,我国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中连续提出“推进政府会计改革”。从本质上讲,会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需要加强政府会计文化研究与建设。
如何加强中国会计精神文化建设,笔者建议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是加强会计文化的理论研究。会计精神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目前我国会计文化的研究,缺乏理论性作品,对会计精神文化历史转述较多。会计文化学作为一个分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目前国内系统研究的人少。需要有多个高层次的研究团队,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会计文化理论方面的研究,多出类似于劳秦汉先生的《会计文化学概论》等著作,为会计文化学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是加强会计文化的培训教育。会计精神文化的发展,要从会计基础人员开始抓起。目前国内的财经院校几乎没有或很少专门开设会计文化课程。职业类院校或是专门进行会计培训的机构更少注重会计文化培训。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从基础工作做起:包括培养会计文化的师资力量、编著会计文化教材,开设会计文化课程(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进行会计文化培训。
三是加强会计文化的引导传播。会计精神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领军人物的示范带头作用。中国会计界正在进行会计领军人物的培养,各省、地市也在进行会计领军人才的培养活动。通过他们形成示范带头作用,引导会计文化的发展。同时,加大会计文化的传播,鼓励诸如马靖昊说会计、指尖上的会计、人文会计等微信传播媒体等,通过会计文化的信息化,加快会计文化的传播频率与速度,目前《中国会计报》、《财务与会计》杂志等媒体迅速适应了会计文化的信息化,都已经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及时传播会计文化文章,让会计精神文化迅速融入到会计人的日常生活甚至血液之中。
四是加强会计文化的中西交融。会计精神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东西方会计文化的交融。会计文化包括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三个方面。从制度文化方面来看,我国的会计制度经历了同国际会计制度接轨、趋同、一体化的过程。制度文化之外,精神文化方面,国内对西方会计文化的引进与传播,研究与介绍,参照与比较,学习与借鉴发展方面还需要多途径,多投入。
五是搭建会计文化的交流平台。会计精神文化的发展,还有成立协会,组建团体,举办征文,创办刊物,进行研讨,举办会计文化活动等众多举措,都可以达到发展会计文化的目的。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平台。目前进行会计精神文化研究、传播的组织及平台基本都是民间自发的个体,缺少统一固定的官方组织,没有固定的人员及经费,相对制约了会计精神文化的发展,需要搭建一个全国性的交流平台,为会计文化的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
笔者建议:官方机构可以财政部会计司为组织管理机构,可通过中国会计学会下设会计文化专业委员会,延伸到各直辖市、省、自治区的会计学会,逐级延伸到基层县市会计学会,搭建一个上下联动,可切实操作,能迅速见效的会计文化交流平台,为会计文化的发展提供帮助与服务。
六是促进会计文化的社会互动。各级组织要不断优化会计行为环境,培养会计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环境,标本兼治,去除陈疴,宏扬中国会计文化正能量;国家法律制度层面,要加大会计违法的处罚,提高财务违法成本,宏扬会计诚信氛围,优化执业环境,提升会计人员自信精神,有效监督约束会计人员执业行为;企业和单位需要对会计文化建设予以充分重视,关心呵护会计人员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将会计文化融入单位文化,在职业道德层面构筑起自我约束防火墙,以有效约束会计行为,使其站得住,顶得住,会干事,不出事,成为核算有为,担当守责的会计文化精神践行者;同时社会各个层面要加强对会计行为的监督,理解,宽容和支持,要让财务人员有合理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畅通晋升渠道,使其获得更大成就感等。使会计文化精神在社会实践的大熔炉中不断提炼升华,实现和中国文化自信精神的融合。
最后,从前瞻性分析未来会计文化的目标是:让会计技术有温度,让会计制度有人性,让会计职业有情趣,让会计工作有尊严。(赵丽生,《中国会计文化》,序003)让我们拭目以待。
主要参考文献:
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
赵丽生:《中国会计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8月第1版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