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析内控之:司马晋公司的发展战略(1)
以晋代魏得云开,三国归晋新时代
司马晋公司是三国里面成立最晚的一家公司,也是除了魏蜀吴三家公司以外的唯一一匹黑马。司马公司的成立,得益于其创始人司马懿的坚韧不拔。
第一战略:蓄势待发成黑马
司马懿的坚忍不拔体现在战略上便是蓄势待发。在曹魏集团时,对内,司马懿既要明哲保身,又要拥有实权;对外,既要抵抗诸葛亮的伐魏,又要捞取战功,为自身在曹魏集团立足并扩大影响争取最大的利益。对内,曹操、曹丕都不是善与之辈;对外,诸葛亮更不好对付。但司马懿靠长远眼光和宏观筹划,在此夹缝中艰难地生存下来,并笑到最后。
先看司马懿对外的战略。三足鼎立形成既定的格局后,面对刘蜀集团公司的年年伐魏,曹魏集团公司能够对抗刘蜀集团的主要人物非司马懿莫属。当时魏公司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兵员以及战争的补给等都优于刘蜀公司,刘蜀公司虽然主动发起了战争,但司马懿进行了宏观分析:战争是不可持久的。一是刘蜀公司的经济实力不雄厚,打不起持久战,二是刘蜀公司的兵员并不充足,三是刘蜀公司的战争补给线太长而且极其艰难,正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进行了宏观分析后,司马懿定下的策略便是以守为攻,在战争的相持阶段消耗刘蜀公司的实力,最后转守为攻,打击疲惫虚弱的刘蜀集团,必能取得胜利。他的这一战略虽然在曹魏集团公司的激进派中看来是保守的,但却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
再看他对内的战略:养精蓄锐,含蓄内敛,以待时机。在长期与刘蜀公司的对抗中,司马懿统领曹魏集团的大军,屡败屡战,在军中已经形成了崇高的威望,培养了自己的嫡系与亲信,已经拥有了雄厚的实收资本,甚至让曹氏集团感到了功高盖主的危险,对他采取了重点防范,大有除之而后快的态势。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能不知道自己的处境?立即采取装病的策略,以含蓄内敛来消除曹氏集团的疑心。此招果然奏效,曹氏集团对他去了防范之心,他却乘此良机,一举夺得曹魏集团的军政大权,魏主曹芳封司马懿为丞相,加九锡。懿固辞不肯受。芳不准,令父子三人同领国事。从此让曹魏集团改姓司马氏,这是典型的现代版借壳上市。
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当这种变化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时,企业发展战略就出现可能实施的机遇与条件。但这个机遇与条件何时到来,需要企业的战略委员会加强对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的监控,及时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及时报告,并迅速做出应对之策。否则机遇稍纵即逝,错过发展良机后,也许就会时不再来。
司马懿在蓄势中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并迅速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之策,厚积薄发,一举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蝶变过程。
即使实质上取得了对魏公司的控制权,但司马公司仍然采取的是蓄势待发的战略。他并没有一举废除曹芳,仍然实行平稳的过渡,分别剿灭曹氏集团和夏侯集团的实力,消除公司内与司马公司不同的杂音。经过父亲司马懿、兄弟司马师、司马昭的努力打拚和经营,司马公司已经接管并牢牢地掌控了原来的整个曹魏公司,但贾充等劝司马昭受魏禅,即天子位时,司马昭说:“昔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故人称为至德。魏武帝不肯受禅于汉,犹吾之不肯受禅于魏也。”,贾充等闻言,已知司马昭留意于子司马炎矣。所以直到司马炎时代,才真正将公司更名为司马晋公司。
司马公司蓄势待发的战略,经过了三代人的努力经营,方始大功告成。其实这和现代版的上市公司做前期准备工作一样,每个公司上市前,都有多年的准备期,直待时机成熟,条件成熟,上市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蓄势待发的司马公司成为了三国时期最大的一匹黑马,也最终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