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析内控之:孙吴公司的发展战略(2)
鼎江东观天下衅,据长江缓图天下
孙吴公司的前世今生,说来话长。三国中代表孙吴公司最先出场的是长沙太守孙坚,也就是小霸王孙策和碧眼儿孙权的父亲。当初曹氏公司刚建立,便做了一件轰动天下的大事:假借天子的名义发出讨伐董卓的号召,响应的诸侯竟然达到十八家之多。其中长沙太守孙坚,便是其中的一家诸侯。
其实董卓为国贼,人人都可以发起讨伐。为什么独曹氏公司发起了号召呢?这说明当时的十七家诸侯都没有宏观战略,而独曹氏公司具有,当然孙坚也没有宏观战略了。
在当时多达十八家合作伙伴的联营公司中,即使不是发起人,也不是盟主,孙坚的公司也可以有所作为。乘机扩大地盘,壮大实力,在当时群雄纷争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而且不会引起其他诸侯太多的注意与反感。但孙坚在前面冲锋陷阵,后面别人却在克扣粮草,抢了一个传国玉玺,无功而返。这就是没有宏观战略导致的结局。
孙坚之后的孙策,刚开始也没有宏观战略,甚至失去了父亲孙坚的根据地,跟着袁术东征西讨,屡立战功,也只落得个将军的空头衔,想起父亲孙坚的英雄,放声大哭。还好孙坚的旧部朱治,出来为其出谋划策:借兵江东,实图大计。这才有了孙吴公司最初的原始规划。
第三战略:据江而守
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同时还要稳步推进发展战略:据长江而守。可是长江之上,不只东吴一家诸侯,还有黄祖、刘表,所以东吴公司必须将其剿灭,才能真正达到极长江而守之,也才能缓图天下。
在东吴公司发展的第三阶段前期,孙权主要是对黄祖用兵,剿灭黄祖。虽然东吴公司大江之上,有战船七千余只,但剿灭黄祖后,还在广造战船,分兵把守江岸。孙权领大军屯柴桑,周瑜日于鄱阳湖教练水军,以备攻战。
在第三阶段后期,主要是联合刘蜀,对抗曹操南征。这两个阶段,所采取的战略都是据江而守。
黄祖是小割据势力,东吴公司很轻易地剿灭了。但曹魏公司是实力雄厚的大集团公司,此次南征,马步水军共八十三万,水陆并进,船骑双行,气势汹汹,沿江而来。东吴公司很快便形成了以张昭为代表的主降派,张昭也是东吴公司战略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孙策去世时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可见张昭在战略委员会中的地位。
此时东吴公司面临重大决策。降,则东吴公司从此消亡。战,东吴公司并无胜算。孙权只好再次向战略委员会的其他两位重要成员咨询意见。一是鲁肃,一是周瑜。鲁肃分析说:众人皆可降曹,惟将军不可降曹。如肃等降曹,当以肃等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将军降曹,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鲁肃主要分析了降曹的未来,事关东吴公司生死存亡,切中要害。
再看周瑜的分析。“今操此来,多犯兵家之忌:北土未平,马腾、韩遂为其后患,而操久于南征,一忌也;北军不熟水战,操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争衡,二忌也;又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藁草,三忌也;驱中国之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操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周瑜同时还列举了江东的优势:孙权神武雄才,仗父兄余业,据有江东之险,兵精粮足。从行业及竞争对手状况以及双方的优势、劣势的比较上,可以看出东吴占据了一定的优势,至少是在气候与环境适应和地利上有优势。东吴的优势,就是曹魏的劣势。
鲁肃和周瑜的建议,都是据江而守。所以孙权听从周瑜和鲁肃的建议,没有归降,而是坚决的抵抗。而在据江而守的战略之中,鲁肃还联合了刘氏公司。虽然刘备的公司当时还很小,但也是一股重要的力量,不可小觑,双方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组成的联营公司,目标和利益是一致的,都是抗击曹氏公司。虽然在联营公司中,周瑜屡次想要谋害诸葛亮,但在鲁肃的大局观念下,还是艰难地保持了临时的统一,形成了合力。如果没有据江而守,则根本就没有三足鼎立,三国也就要重新开始演绎了。
第四战略:缓图天下
赤壁之战取得胜利,就是据江而守战略的成功。接下来东吴公司的战略目标便是缓图天下,以成高祖之业了。为此雄图霸业,东吴公司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赤壁之战胜利初期,东吴公司和刘蜀公司都在忙着瓜分战胜曹魏公司的胜利果实,如果联合起来瓜分,也许双方都会分得多一点,但双方对掐,则曹魏公司便能缓过气来,而且会利用对方联营的松散性,挑起东吴公司和刘蜀公司的矛盾,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东吴公司和刘蜀公司从此展开了围绕荆州的持久争夺之战。
这一阶段涉及到东吴公司的战略转型。当企业外部环境尤其是所从事行业的竞争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时,或当企业步入新的成长阶段需要对生产经营与管理模式进行战略调整时,企业必须选择新的生存与发展模式。即战略转型。企业战略转型不是战略的局部调整,而是各个战略层次上的方向性改变。此阶段的情况下,东吴公司要实现的是缓图天下,而并不是据江而守,并不一定是要夺取荆州。
虽然从东吴公司与刘蜀公司组建的联营公司战胜曹魏公司之后,东吴公司分得的利润太少,太不公平,刘蜀公司得了便宜,但东吴公司没有必要死死盯住荆州不放,大可一方面讨要荆州,一方面乘曹魏公司新败,在荆州的东北方向扩展自己的实力与地盘,这才不实为现缓图天下宏观战略的实际步骤,而且是有效益的步骤。至少曹魏公司既要应付刘蜀公司,又要应付东吴公司,分散了曹魏公司的兵力和财力,远比东吴一家公司单独面对曹魏公司划算得多。而且东吴公司擅长水战,从长江出海,沿海北上,都可以占据战略要点,进而向纵深扩展,也可以逐鹿中原,且不与刘蜀公司相争,还能得到刘蜀公司对曹魏公司的牵制。可东吴公司并未利用自己的水军优势,而是从陆路进攻,从上至下,认准了要荆州这一死理,从周瑜到鲁肃,从鲁肃到吕蒙,从吕蒙到陆逊,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最终得以占领荆州。
虽然东吴兵不血刃占领了荆州,但也带来了无穷的麻烦。刘蜀公司董事长亲率七十万大军,水陆并进,大举伐吴。此时曹魏公司已是曹操之子曹丕任董事长。东吴公司又面临重大战略决策:如刘蜀伐吴时,曹魏也乘机伐吴,则东吴公司两面受敌,形势危急。如曹魏公司只坐山观虎斗,则东吴公司可去一忧。如曹魏公司能助东吴公司而伐刘蜀公司,则东吴公司胜算便又多了一筹。现在关键看曹魏公司的态度与取向了,而曹魏公司的态度与取向,要靠东吴公司自身去争取。此时东吴战略委员会的成员赵咨,建议向魏帝称臣,使袭汉中。孙权听从其建议,得曹丕封为吴王。曹魏公司虽不相助,但也不落井下石。曹丕的心意是:既不助吴,也不助蜀。看吴、蜀交兵,若灭一国,止存一国,那时除之,有何难哉?即使这样,东吴公司还是在战略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去了曹魏劲敌,避免了两面受敌。
虽然东吴公司最终在夷陵取得了对刘蜀公司的大胜,但东吴公司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纵观东吴发展战略,最主要的失误是东吴公司丧失了赤壁之战后最佳的发展时期,曹魏公司得以喘息,刘蜀公司乘机做大做强,先取荆州后取西川,三足鼎立局面形成,东吴公司再想缓图天下,已是难上加难了。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