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析内控之:曹魏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下)
曹操创业曹魏成,曹丕巧解兄弟争
——品《三国》,析内控之:曹魏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下)
二、后曹操时期的控制环境
后曹操时期,又分成两个小阶段。一是曹丕时期,一是后曹丕时期。先看曹丕时期。
1、 曹丕时期的内部控制环境
曹丕时期的控制环境,比之曹操时期,有优有劣。优势在于内部治理结构基本成型,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都已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健全,人力资源政策和企业文化都可以沿袭曹操时期。曹操时期所要控制的天子,经过多年的控制,已无任何威胁。到了曹丕时期,汉帝只得听命,封曹丕为魏王、丞相、冀州牧。顺理成章地进行了权力交接。劣势在于曹丕要控制的是威胁着自己控股权的亲兄弟:曹彰、曹植。
曹操于病危之时,召曹洪、陈群、贾诩、司马懿等,同至卧榻前,嘱以后事,特以家事相托: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卿等宜辅佐之。也就是说,曹丕即位是名正言顺的,有曹操遗言,也有证人,而且都是曹氏公司重量级的人物,具有相当高的权威,也具有一定的发言权。这是曹操为曹丕营造的一个良好的环境。
曹彰绰号黄须儿,平日性刚,深通武艺,打仗极其勇猛,又手握重兵,自长安领十万军来奔丧。曹丕战略委员会中的谏议大夫贾逵领命出城迎接,义正严词:家有长子,国有储君,你曹彰不该问先王玺绶。你此来是奔丧,还是争位?是奔丧为何带兵入城?曹彰只身入内,将本部军马尽交与曹丕。曹丕解决了一个难题,令曹彰回鄢陵自守。
曹操平生所爱第三子曹植,为人虚华少实诚,嗜酒放纵,怀才抱智,出口成章,也非池中之物。不解决这一难题,终是心腹之患。于是有了七步成诗,但曹丕七步成章都以为迟,还要曹植应声而作诗一首,以兄弟为题。这就有了著名的“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也正是这首诗,才保得了曹植一命,又有母后不得加害之命,曹丕这才贬曹植为安乡侯,终于牢牢地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虽然曹丕已经实质性的掌控了整个曹魏公司,但他还不满足于要打汉天子这一假品牌,当时鼎足之势早成,令诸侯只有两家,一家刘蜀,一家东吴,都不能号令了,没有必要再打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张牌了,于是他想打出真正的曹魏品牌,开始威逼汉帝。汉帝只得让位,曹丕表面文章做足了,二次辞诏,直待太常院官,卜地于繁阳,筑起三层高坛,献帝请魏王曹丕登坛受禅,坛下集大小官僚四百余员,御林虎贲禁军三十余万,帝亲捧玉玺奉曹丕,曹丕方受之。曹丕登帝位,国号大魏。自此堂堂正正地打出了曹魏品牌。
2、 后曹丕时期的控制环境
曹丕去世后,传位于曹睿,其内部控制环境本应好于曹丕时期,但曹睿自生内忧,因不喜毛皇后而轻率将毛皇后赐死,立郭夫人为皇后,朝臣莫敢谏者。这就相当于闭塞了战略委员会的建议。在权责分配与制衡机制上,也有欠缺,过份倚重司马懿,让其大揽军权,在长期的对外作战中,形成了军中的绝对权威,没有人能与之相较,更谈不上制衡了。
曹睿临终前,没有像曹操为曹丕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而是将一个恶劣的环境交给了一个少不更事年仅八岁的小孩子曹芳,并且所托非人。刘备白帝城托孤,托的是诸葛亮,诸葛亮无论是职业道德还是专业胜任能力都具备,他为蜀公司殚精竭虑,直到五丈原殒命。曹睿托的却是老奸巨滑没有良好职业道德信誉的司马懿,还有专业胜任能力不强,没有掌控能力,遇事迟疑不决的曹爽。
身负重托的曹爽没有注重保护内部环境与加强内部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其弟曹羲谏议说:兄威权太甚,而好外出游猎,倘为人所算,悔之无及。曹爽不听,司农桓范也曾谏议,还是不听。这就忽略了管控风险,没有注重保护内部控制环境。对于托病的司马懿,也不加防范,不引起重视,只派即将外派荆州的李胜前去打探。显然李胜是充当审计的角色而去的,而李胜毫无经验,即使李胜有经验,如果李胜是司马懿的人,这个审计不就形同虚计了吗?按常理至少要有两人以上,共同参加这样的审计。如果引起重视,曹爽应该亲自前去进行审计。何况司马懿真的病了,还有他如狼似虎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这都不是善与之辈,曹爽却掉以轻心。如果曹爽预先派兵将其软禁,或干脆将其诛杀,曹氏公司将会牢牢地掌控局面,司马公司一点机会都没有。
当初曹丕即位,连自己的亲兄弟都一个被逼交出兵权,一个被贬,其控制手段多么毒辣严厉,而曹爽却行妇人之仁,临机只顾小家和个人安危,全不顾曹氏公司大局,只想当个富家翁足矣。只可惜司马懿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他连富家翁都做不成,全家被诛,白白地将曹氏公司辛苦经营的江山拱手让给了司马公司。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