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经世韬略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他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传至今。但鲜有人知,他还胸怀经济韬略,熟谙富国强民之策,在经纶济世方面,也有杰出的成就。
首先,敢于直面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经济措施。北宋财政一直受“两积三冗”影响,即:积贫积弱,冗官冗员冗费。范仲淹针对这一现状,提倡节俭,提出了一系列可供实际操作的经济治国方略。
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被任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范仲淹虽“处江湖之远”,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此期间,他多次上疏议政。朝廷欲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 ;在吏治方面,范仲淹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 ,曾多次上书陈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认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
针对“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现状,他建议停工,主张节俭,想改变大宋朝积贫的现状;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 ,陈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就是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想改变大宋朝冗官冗员和冗费繁多的现状。
只是他这些主张,均未被统治者采纳,未产生实际效应,但他在地方官任上,实施了他的经济方略。
其次,重视兴修水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范仲淹出任泰州时,征调民众4万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华里,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
第三,保供给扩内需兴基建,成功度过经济危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范仲淹救灾》的事情。这一事件,综合体现了范仲淹的经济治国方略。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1.保供给。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发粟,就是开仓赈灾,将国库的粮食发放给灾民;募民存饷,就是收集民众所存钱粮。术,救灾的方法。为了保供给,他准备了很多的救灾方法。保供给,就是保生命,也为未来的人口红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2.扩内需。纵民竞渡,宴于湖上,空巷出游。范仲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采取了因地制宜的策略。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他纵民竞渡,充分尊重了民意,顺应了民风,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在拉动消费上,崇尚节俭的范仲淹亲历亲为,以身作则,带头消费,宴于湖上,为杭州西湖的旅游作代言人,拉动旅游业的发展;居民空巷出游,一时交通、旅游、餐饮、服务等各行各业均得到了发展。
3.兴基建。雇佣民工,扩大就业,诸业发展。范仲淹首先是召诸佛寺主首,跟他们开会,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说明饥荒之年,工价很低,你们可以乘机兴修寺庙。由于他说的是实情,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这一措施,他只是倡导,纯由民间实施,不需要政府出资,就可以达到雇佣民工,扩大就业的目的。
同时,政府也出手了: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这是进一步加大基建投资力度,兴修政府公共基础设施,同样需要大量雇佣民工,也达到了扩大就业的目的。
当年监司奏劾他“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范仲淹在给皇帝的陈述中汇报他的出发点: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而达到的效果: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最终事实胜于雄辩: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