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盘理财郑观应
郑观应(1842年—1922年),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晚年自号罗浮偫鹤山人。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他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他集一生维新创办实业之经验,著作《盛世危言》,提出了“通盘理财之法”,为近代财务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维新思想,实业兴国
咸丰八年(1858年)年仅16岁的郑观应便到上海学商,同治七年(1868年),宝顺洋行停业,郑观应转任生祥茶栈的通事,并出资合伙经营公正轮船公司。同治十一年(1872年)和生祥茶栈停业后,他又当上扬州宝记盐务总理。这时的郑观应不仅是一位腰缠万贯的富商,而且是一位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企业经营家了。
同治十二年(1873年),郑观应参与创办太古轮船公司。同年,中国大型近代企业轮船招商局成立,郑观应投资入股。
同治十三年(1874年),郑观应受聘为太古轮船公司总理之职并兼管帐房、栈房等事,郑观应着手在长江各主要口岸开设了商务机构和金融机构,太古船运生意颇为红火。郑观应同时还投资于实业,先后参股于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造纸公司、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
自光绪初年始,郑观应投资于清廷所办的洋务企业,在上海机器织布局、津沪电报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局、山东登、莱、青、莒四府和东北锦州的五金矿等企业中都有他的投资或股份。此外,他还联络同人集股开办造纸公司和开垦公司。
光绪四年(1878年)开平矿务局设立,他投资入股。又在当年设立的上海机器织布局任襄办,投资1万两,两年后,再认股5万两。
光绪六年(1880年),正式委派郑观应为织布局总办,旋又委郑观应为上海电报局总办。
宣统元年(1909年),乘袁世凯被迫返籍“养疴”之机,协助盛宣怀发起组织轮船招商局商办,第三次入轮船招商局任会办。
五十多年实业界的摸爬滚打,让郑观应的维新思想得以充分体现,让他实业兴国的梦想得以在事业之中充分彰显,他也成了一位名符其实的维新派实业救国人士。
二、关税自主,商战兴国
在兴办洋务,实业救国的实践中,他充分认识到了关税自主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收回关税自主权。“其定税之权操诸本国,虽至大之国不能制小国之轻重,虽至小之国不致受大国之挠阻”。他否定《中英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条款,要求以国际公法为准绳,争国家之主权。指出“税则既定专条章程尽人能解,何用碧眼黄发之徒,越俎而代治乎?”他指出关税自主的重要意义:“千万巨款权自我操,不致阴袒西人阻挠税则,不特榷政大有神益,而于中朝国体所保全者为尤大也。”
为促进我国民族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郑观应主张实行关税保护政策。他说“凡我国所有者,轻税以广去路;我国所无者.重税以遇来源、收我权利,富我商民.酌盈剂虚,莫要如此”。他认为清朝进口关税税率太低,应“重订新章,一律加征。”郑观应的重商思想还体现在他的裁厘主张上。他指出“当栽培工商以敌洋货而杜漏厄,勿搜刮税厘以病民而自病”。他列举了厘金税的十大弊端和危害,指出“若所抽之数涓滴归公,名实相副,是损于民而犹利于国”,认为“厘捐不撤,商务难以振兴”。他还借鉴西方印花税制,提出以印花税代替厘金税的设想。
他认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取材之地、牟利之场”,遂采用“兵战”和“商战”的手段来对付中国,而商战比兵战的手法更为隐密,危害更大,所谓“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捭可敝国无形”。主张“西人以商为战,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既然“我之商一日不兴,由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只有以商立国,以工翼商,“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他在书中宣称:“欲攘外,亟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因此,他提倡“其应兴铁路、轮舟、开矿、种植、制造之处,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同时他指出,仅学习西方技术而不进行政治改革是“遗其体而求其用”,必将失败。
在《商务》篇中他指出:“商以贸迁有无,平物价,济急需,有益于民,有利于国,与士、农、工互相表里。士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是商贾具坐财之大道,而握四民之纲领也。商之义大矣哉!”商战,必须根本改变传统的贱商观念和士农工商等级结构,充分肯定现代企业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要与西方列强进行商战,尤其需要造就一大批现代商务人才,即现代企业家与行政管理者,他们都能按照世界范围内行之有效的规则不断推进工商业的发展。《盛世危言》五卷本《商务》篇中指出:“中国自通商以来,未受通商之益,反受通商之害。”为改变这一状况,全面提高工商业者及相关行政管理者一的素质,郑观应要求在中央于六部之外特设商部,分设商务局于各省水陆通蔺,由素有声望的绅商为局董,支撑和保护工商业者发展实业。同时,于各府、州、县设之商务公所,由工商业者自行选举商董。要发展现代工商业,就必须有一大批具有近代素质的企业家与行政管理者,必须建立近代企业制度,按照确定的通行规则行事,这一清醒的意识进一步说明,郑观应除了实业兴国的思想外,还有商战兴国的思想。
三、通盘理财,富强兴国
不管是洋务维新,还是实业兴国,也不管是税收自主,还是商战兴国,都离不开理财。所以郑观应在总结前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他治国理财的思想:“通盘理财之法”。
他认为作预算是会计的首要任务,监督预算的执行是会计的日常工作,而作决算则是通盘理财的关键。他指出:“凡一出一入编立清册,综核比较,为赋财出入表。出有逾则节之,不可任其渐亏也。入有余则储之,不可供其虚耗也。此合国内各省为通盘理财之法也。”分省编制决算清册,到中央汇总,并统一进行分析比较,系统地加以总结。这就是他的通盘理财之法,说白了,就是站在国家宏观层面上,注重预、决算制度,使之付诸实施。
他的通盘理财之法,还体现在了外贸方面。“更令各官岁呈简明清册一本,实记一关之出入盈虚,关册汇齐乃会合而详核之。要知中国之财流出外洋者若干,外洋之财入我中国者若干,两两核校,而其出入之大可得知也。出入惟均则姑任之。出浮于入者则必详究其所以失之故,当兴何项商务以补救之。入加于出者亦必详究其所以得之故,当若何悬赏以鼓励之。此合中外各国为通盘理财之法也。”
在国际贸易这一块,他详细论述了进行外贸进出口统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要利用大数据,对进出口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形成的贸易逆差还是顺差,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如果是逆差,找出原因后,还要找出补救的方法;如果是顺差,也要找出原因,并要悬赏鼓励!可见他在发展外贸,鼓励出口创汇方面,具有先进的思想。
郑观应在他的著作《盛世危言》中,始终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除了上述贡献外,他还在实业兴国、商战兴国等方面,努力实践,并高屋建瓴性地提出“通盘理财”之思想,为近代财计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