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会计大师
1.张仓:秦时柱下史,汉时上计官
张仓是秦汉时期著名的会计专家。秦时张仓曾任柱下史,主管郡国上计,明习天下图书计籍,是一个善于抓会计核算的老手。西汉时归顺刘邦,萧何因他在秦国做过上计事务,能算计,对管理地方图书计籍有经验,就推举他以列侯身份居相府主持郡国上计事宜。
其具体办法是:各封王侯国和各郡,都专设上计史,主管地方财政会计,掌握包括户口、垦田、物价、农业丰歉等基本情况和数字资料,每年底由各县核实情况后,上报郡国。每年年末专派上计史携带计籍到京师参加正月朝贺,向皇帝汇报工作,并据此考核官吏的治绩,成绩优良者奖励,差次者予以督责,违法乱纪者治罪。通过这些办法,使上计制度在秦汉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加强了会计核算和监督,使汉初的经济逐步得以恢复和发展。
张仓能够历经秦汉两个朝代而分别被两个朝代的统治者所任用,靠的不是政治手段,而是他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才能,也就是他的会计、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2.盐铁均输桑弘羊
桑弘羊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卓有成效地充实了国家府库,一度扭转了国家财政崩溃的局面。
汉武帝为了实现他的宏图伟略,开疆拓土,各方面所需要的开支巨大,桑弘羊的财政工作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开发一切收入来源,农工商都要重视。
桑弘羊讲:“故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既要农工商全面发展,又还不能加重普通老百姓的负担,怎么办呢?
桑弘羊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也就是盐铁国营、酒类专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为汉武时代的文治武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桑弘羊创新性地提出“计委量入”理论,并付诸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他的这一理论主要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以预算为基础;发展国有经济。
其次,桑弘羊推行的均输与平准之策,“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对平抑物价、发展商业以及发展交通、拉动经济增长都有一定的成效。
汉武帝专横跋扈,相当严厉,桑弘羊能在汉武帝手下任事达五十二年,直接掌管中央财政达二十九年,直接接受汉武帝的大型“上计”四次,安稳如铁,可见其之卓越!
3.能商功利耿寿昌
汉宣帝时,任用耿寿昌为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他精于理财,专于会计,“以善为算,能商功利”,耿寿昌既注意郡国上计之事,又注意财物的保管储存,曾创立常平仓之制,“以谷贱之时增其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这时的吞吐量大,进出次数多,价格变动频繁,也全部是按批发进行的。这些都要求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会计核算水平,才能达到“常平仓”的核算及管理要求。他的措施在改善财政状况方面也有较大的贡献。
4.愿当会计三年赎罪的严助
《汉书.严助传》称:“愿奉三年计最。”文章中的“计”,是指计簿,“最”为摘要而录。“计最”连用,即在日常会计核算资料的基础上摘要而录,编制成上计簿。“愿奉三年计最。”就是讲他愿意承担三年的经济核算和报告工作。严助要赎罪,肯定要挑选最苦最累的工作,他没有挑选别的工作,而挑选了当会计,说明当时会计这项工作不仅要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才能,才能胜任此工作外,还有一个必备的条件,必须吃苦耐劳!
5.簿书正以廉称的黄霸
《汉书.黄霸传》记载:“......冯翊以霸入财为官,不署右职,使领郡钱谷计。簿书正,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
黄霸虽然是出钱当的官,只能当个记录郡国钱谷的会计,但这个岗位是很有油水的一个岗位,是一个高危岗位,他在工作岗位上不仅没有贪污侵占挪用,反而认真负责,簿书正,没有丝毫的差错与出入,并且以廉洁著称。
“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后来黄霸当上了颍州太守,也就是今天安徽阜阳的地方官,在他当太守这段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安定百姓的措施,黄霸靠表面宽大暗中明察得到吏民拥护, 户口每年增加, 治绩为天下第一。他这个从会计出身的官员为其他会计从业人员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