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桃林,不如会编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一直觉得是个特别有意思的表。说其难,其实不过就是个经济业务在收付实现制下的体现。说其易,确实这张表难住了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甚至也难住了不少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管它三生三世十里桃林,在你坐在那里苦思冥想找不平一个数字时,在你倒轧数字后忐忑不安时,一切都不如会编一张现金流量表来得最实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的第一次编表
话说我第一次编表,是2005年的年初。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呢?因为我当时刚刚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才入了事务所这一行。第一次整完一家单位的审计底稿,师傅和我讲,这个单位没编现金流量表,你去帮编一个吧。说完又怀疑地看了我一眼说,你会吗?我说,会啊。
为什么底气这么足?因为我在考注会时,教材的现金流量表例题,参考书中的习题,我都做得挺好的。所以,当然会啊。
师傅啥也没说,挥挥手让我去编。
我坐在桌前,拿着草稿纸,一支笔在纸上开始写了。会计教材上说过,我们可以用公式分析法。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等于主营业务收入加其他业务收入加销项税加应收账款的减少加预收账款的增加等等,还有,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等于主营业务成本加其他业务成本加进项税加存货的增加等等……画了一晚上,没平。
师傅一直在看报告,啥也没和我说。直到我灰溜溜走到他面前,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怎么也没平的时候,他才把我带到了白板面前,和我在白板上演示了近二小时的现金流量表编制原理。
这,还是2005年的年初,12年前的事情了。
我对现金流量表的理解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师傅和我说过的话。
主表的编制原理:我们所要调整的,就是资产负债表科目和利润表科目的发生额,用调整分录的方式体现出来。把每一个科目调节平衡了,根据借贷记账法的平衡原理,现金流量表一定是平衡的。一个科目,在前一笔调整分录中已经调整为现金流量,那么到后面再涉及到这个科目时,就只能在原路冲回,确保科目调整必须平衡。
附表的编制原理:根据主表的调整分录,调整影响净利润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影响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但不影响净利润的因素。调整分录上,借贷方事项,如果不属于同类,如,借方是经营活动项目,贷方是投资或筹资活动项目,那就需要在附表中体现。比如,借:固定资产,贷: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支付的现金,贷,应付账款,这个应付账款就需要在附表调整时,在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变动中予以剔除。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就这么几句话而已,却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那一晚,我记住了编制原理,很深刻。那一晚,我也知道了一点,为什么我们考过了注会却编不好一张现金流量表。理论和实务,永远是存在距离的。准则的规定是条条框框,而现实的实务中,你遇到的各种情况可能千变万化。调整分录法,其实就是公式分析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因为方便检查,更容易体现平衡原理而更加得到编制人员的推崇。
后来,我编制了无数的现金流量表,也越来越能娴熟地应对这张报表。有时候,一个不太复杂业务清晰的企业,可能仅用20分钟就能编制出一份现金流量表。实务中的情况千变万化,但掌握其原理,即可以不变应万变。
从实务到网络课程
2009年,我得到了一个在网上讲课的机会。在上国会的远程教育网,主题自选。我想了很久。总觉得自己无论是会计还是审计,经验都不是特别足,内心忐忑无比。
有人和我说,你就讲讲现金流量表吧。虽然只是一张表,不会编的人还挺多的。
这是我第一次做网络课程。我做好PPT后,在家里用录屏软件录的。现在回头想来,那时的我是多么青涩,在家里录制的条件肯定也不如在网站。
意外的是,这个课程得到了广大网友持续的关注。
在各地的后续教育课程中,很多学员选择了这一课程,并不断的有学员来给予各种反馈。有的学员说,徐老师,一听我才明白,原来现金流量表是这么回事;也有的学员会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来请我帮看看怎么编。有一些学员,多年来的交流,已经成了网络上的好朋友,不仅在业务上,也在职业规划上有了更多的交流。
在这个课程中,我收获很多。这是我第一次做网络课程,我得到了学员们的认可与肯定。学员们的一次次提问,也在帮助我学习与提高。这个课程的持续被关注,让我感受到,学好会计,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不仅让自己受益,也让更多的人受益。后来,我在很多场合的自我介绍中,都会骄傲地提到,我曾经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远程教育网主讲《现金流量表的实务编制与分析》课程。
所以,才有了这样一本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手把手教你编制高质量现金流量表》。写作一本书,是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尤其是在一个你如鱼得水的领域中,那是一种快乐的分享。
未来的路
2016年,我从业务岗位转到管理岗位,现在会计师事务所负责质量控制工作。这几年,越来越感到,会计这一行,活到老,学到老,我们每天都在面临着新业务、新知识的挑战。即使是这一张现金流量表,包含的新业务也越来越多。2005年我初接触现金流量表时,连应收票据科目都涉及很少。而现在,新的业务不断出现。融资租赁公司、保理公司、商业银行,各有其特点。各类金融工具的出现,各类新行业的出现,即使准则不断更新都追不上业务发展的步伐。
选择了这一行,选择了这条路,就意味着自己每天都在学习的路上。作为一个作者,对自己的新书,总会有不少遗憾。因为书籍的出版周期,总觉得还有很多新的东西,还未写进去。遗憾,或许也是一种美好。因为,遗憾,是内心的一个声音,告诉我,我可以做得更好。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