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财务报表被人为复杂化,引入结转损益之后特易理解
关于合并财务报表,首先要理解的一个基础概念,那就是子公司的大体规模已经体现在了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了,体现为“长期股权投资”这个笼统的数据,当然这个数据不十分准确,为什么?因为采用的是成本法核算,使得母公司记载的数据与子公司实际规模逐步背离,所以川哥讲的是大体体现了子公司的规模。而合并资产负债表的目的就是把长期股权投资这个笼统的数据替换为各类资产、各类负债的明细数据的过程。至于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这些,当然需要相加的。
合并财务报表最核心的抵消分录是:
借: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贷: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
但是问题来了,母公司采用的是成本法,假如子公司在不断的盈利成长,从而造成了贷方金额小于借方的金额,于是需要把母公司记载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弥补增加,于是出现了如下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被补上了,抵消分录倒是刚好可以抵消了,可是这里又产生了新的不平衡,那就是涉及到了投资收益,学过会计基础的朋友就知道,但凡涉及到投资收益问题的会计核算,都需要进行一次损益结转,只有通过损益结转把这些金额转到所有者权益的未分配利润,才会使得资产负债表重新归于平衡,毕竟,总体说来,资产负债表的平衡是永恒的。于是出现如下会计分录:
借:投资收益
贷: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提取应付股利
未分配利润增加额
通过这笔会计分录,终于把投资收益进行结转了,贷方的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提取应付股利的本质就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因为还有如下会计分录:
借: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提取应付股利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如此看来,上一笔会计分录的本质就是贷方全部是未分配利润的增加额。相当于写这么一笔会计分录:
借:投资收益
少数股东损益
贷:未分配利润
通过这笔会计分录,本指望着资产负债表能够归于平衡,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那就是投资收益的金额倒是结转了,但是进入未分配利润的金额却大于投资收益的金额,结转的金额多了,怎么办?细细一看,原来是少数股东损益的那部分金额也被结转到未分配利润了,这可急死宝宝了,怎么办?别急,下一笔会计分录把它打回原形:
借:未分配利润
贷:少数股东损益
这样一来,终于把事情搞定了,可是又有人疑惑了,既然少数股东损益要被打回原形,那么上一笔会计分录何必把它算在内呢?原来,之所以计算在内,是为了体现整个子公司净利润的金额勾稽关系,倘若少了少数股东损益这部分,写会计分录时的借贷勾稽关系就不那么明显了。
通过这个勾稽关系,合并报表的会计分录就很容易理解了,只是,川哥不明白的是,单体公司都是采用结转损益的方式进行计算,为什么主流的学习、工作之中偏偏不用结转损益的方式进行合并报表的核算,偏要搞出一个在利润表里进行计算,然后强行把未分配利润的调整后金额填入资产负债表,这样真的好吗?
为什么不可以在合并报表层面也采用结转损益的方式,做得完美一些,而合并利润表摘取会计分录中的发生额呢?这样就能够与单体公司的核算规则一致了,皆大欢喜,岂不快哉?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