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起开讲:莎士比亚经济学
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说:经济学是门沉闷的科学。鲜有人能将经济学讲的动听悦耳,哈佛有个教授,讲着讲着实在觉得无聊,就把粉笔一丢说: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从此就飘然而去了,泛舟查理士河。当然也有把经济学故事讲得很生动,一点都不沉闷的,比如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经济学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恩格斯曾指出,文艺复兴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进步的革命”。这个时期的英国正处于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大转变时代。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正在消灭,以个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世界观正在深入人心。这时,新兴的资产阶级还是一个正在成长的革命阶级,有与封建的宗教的黑暗势力作斗争的革命朝气。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思想武器,它和中世纪的封建的、教会的思想进行斗争,提倡人道以反对神道,提倡人权以反对绝对君权,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宗教桎梏。莎士比亚是具有民主倾向的人文主义作家,他运用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进行反封建斗争,这在当时,不仅直接为资产阶级制造舆论,而且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莎士比亚善于思考,生活感受深,艺术修养高,加上他吸收了欧洲各国的新文化、新思想,因此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充满了对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在历史上起过很大的进步作用。不仅如此,莎士比亚能意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早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他就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本质。
《雅典的泰门》讲述了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及国际交易。中央银行(泰门)发行了大量的货币(乐善好施),还用外汇储备购买了大量诸如“两房”的垃圾债(泰门高价买了大量朋友不值钱的东西),当要兑现的时候对方已经宣布破产(朋友都避而不见),而本国的经营却陷入困境最后导致破产。
《驯悍记》则是一部管理学著作。在这里,他详尽地讲了如何管理好一个企业(彼特鲁乔对妻子凯瑟丽娜的婚姻管理),并极富趣味地提出了“反向激励法”(母老虎比企业难管理多了),系统地阻止了恶劣员工(悍妇)的自恋冲动和缺乏管理的习性。
我们熟悉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则是对信息经济学的详尽阐述。罗密欧由于对朱丽叶假死信息的不掌握,导致悲剧的发生。莎翁用一对恋人的死这种极端的结果,来告诉我们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严重后果。400年后,阿克洛夫、斯宾塞和斯蒂格利茨为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不知他们的获奖感言是否提到了莎翁。
《仲夏夜之梦》是讲森林仙子对两对情人结合的安排,这个故事其实就是阐述亚当-斯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对市场的调控,但莎翁比斯密更高明,他甚至提出了某些情况下“看不见的手”也会失灵(仙子们错点鸳鸯谱)。
《威尼斯商人》毫无悬念地讲述了银行货币学中利息的理论以及资本主义新伦理,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莎翁在这个故事里提出了经济人和道德的关系。
“莎士比亚之乡”的赚钱法门
1786年4月,美国开国先驱托马斯·杰斐逊和约翰·亚当斯到英国参加外事活动,特意抽出时间拜访了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那是“莎士比亚粉”的圣地。
他们参观了莎士比亚出生的房子,尽管历久已显破败,但别有滋味。他们还试着找到莎士比亚逝世的房子新宫(New Place),却发现30年前就已被房主拆除了,而背后的原因正是房主不堪络绎不绝的访客和朝圣者的骚扰。
亚当斯在日记中写道,他发现莎士比亚亲手栽下的桑树已被砍倒,但被“精心保管,以备出售”。亚当斯舍不得花钱,就从莎士比亚坐过的椅子上偷偷割下了一小块,留作纪念。
这一幕发生在230年前,当时距离莎士比亚去世已有170年。那时的人们就已熟谙用与这位大文豪有关的衍生品赚钱的法门。如今,进入斯特拉特福的游客想要管住自己的钱包似乎更加困难。参观5栋与莎士比亚相关的建筑,家庭套票要69.5英镑(约合人民币652元)。而这座小城也是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大本营,想要进入剧院体会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亚戏剧,普通池座要价67.5英镑(约合人民币633元),那些前排的“尊贵座位”票价更高。美国《每日野兽》称,背靠莎士比亚这棵大树,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年营业额高达62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5.8亿元)。
从“奥塞罗的小酒馆”到“第十二夜旅馆”,大量的当地小店依靠莎士比亚赚得盆满钵满。虽然新宫仍然没有复建,但“莎士比亚出生地基金会”已决定花费5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4690万元),将其变为大型的“遗址观光地”。
2014年,莎士比亚故居所在地区接待了994万名游客,旅游业给当地经济作出的贡献高达6.35亿英镑(约合人民币59.6亿元),并且提供了超过一万个就业岗位。“莎士比亚出生地基金会”的阿里桑·库勒(Alisan le)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2014年正值莎翁诞辰450年纪念,而2016年,莎士比亚的游客号召力很可能再创新高。
莎翁不仅为斯特拉特福带来了财富,还为其他地方带去福祉。泰晤士河南岸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用巨型户外屏幕和醒目的招贴画吸引着来到伦敦的观光客。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成立于1996年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每年的税前利润高达15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407万元)。
丹麦赫尔辛基也在用“哈姆雷特的故乡”头衔吸引游客。在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重要年份,只要是能与他或他的作品建立联系的地方,总能获得不菲的经济收入。
被莎翁拯救的地方经济
这些将莎士比亚当作摇钱树的行为也许部分出于对这位大文豪的崇敬,但其中的商业意图也是无法掩盖的。BBC的广播纪录频道最近就探讨了用莎翁赚钱的问题。
早在1769年,著名英国演员大卫·加里克(David Garrick)发起了以纪念莎士比亚诞辰为由的3天庆祝活动,让承办的旅馆狠狠地赚了一笔。他还举办了最早的几届莎士比亚节,让斯特拉福特成为神圣之地,并且砍下传说中莎士比亚葬身其下的大橡树的枝桠,作为纪念品向游客出售。虽然加里克的莎士比亚节是短期的,但受他启发的当地人一年中9个月都在举办莎士比亚节,可以说莎翁是当地最大的“雇主”。
到了上世纪50年代,斯特拉福特的工业全面凋敝,以莎士比亚命名的剧院再次拯救了整座小城。
更加有趣的案例在印度。19世纪,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英国人带到印度,当时作为对殖民地文化控制的一部分。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印度的学校采用了英国的教育系统,其中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十四行诗占了很重的比例。而莎翁的戏剧很快被印度人接受,并且出现了多个语言的译本。19世纪八九十年代,孟买的帕西剧院社区将不需要支付版权费的莎士比亚戏剧人物和情节,改编成更加有商业价值的形式,公开演出。随着电影科技的发展,这些杜撰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被拍成电影,最终促成了宝莱坞的诞生。
直到现在,莎士比亚的故事在印度电影界依旧热度不减。和主流的好莱坞电影改编莎士比亚时追求文化和艺术底蕴不同,宝莱坞制作莎士比亚戏剧电影是因为它是票房的可靠保证。
吉尼斯世界纪录称,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历史上被改编为影视剧次数最多的,至今为止已有420部影片和电视剧从莎翁戏中幻化而来。比如当年创造了票房奇迹的动画片《狮子王》和音乐剧电影《西区故事》,其内核正是《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美国《时代》杂志称,这些电影创造的收益令人惊叹,比如《西区故事》,当年获得了437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但据票房统计网站Box Office Mojo核算称,这部电影至今为止的全部收益高达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5亿元)。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