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起开讲:谁能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一、实体经济形势严峻
以英国人为主导
以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标志
进入机械化生产的时代
被称为工业1.0

以德国人为主导
以西门子改良发电机
戴姆勒发明内燃机为起点
进入电气化自动化生产的时代
被称为工业2.0

以美国人为主导
以计算机和信息化的推广为开端
进入电子信息化的时代
被称为工业3.0

工业1.02.03.0
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但今天
农业,三大主粮价格全线下跌。
工业,产能过剩,ppi连续49个月下降。
餐饮,中高端的都卖自助餐了。
钢铁水泥煤炭,回到九十年代的价格了。
中国实体经济到底面临着怎样的形势,我举一个例子。20年前,你的月薪500元,打火机1元一个;现在,你的月薪5000元,打火机还是1元一个,你说这些制造业的老板是不是要哭晕在厕所了。
二、实体经济面临哪些困难?
(1)税负:不能承受之重
社会保险33%,企业所得税20%,增值税17%,个税累进,粗算10%,贷款利息10%,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动不动被科长起诉罚款,你还得找个律师应付一下。如果还觉得容易的话,你可以办个企业试试看!
现在在上海开个最小的公司,租最小的市区办公室,人工,房租,办工设备,税费,样样都贵,起步每年40万。十人公司每年要100万。这是最低标准,员工还十分不满意待遇。
做生意真的很难的,不是开玩笑。炒菜,一个盘子赚8元,手炒断了,也赚不了多少。经常遇到刁蛮顾客,没事找茬,老板娘还要亲自冲上去吵。
(2)各项成本不断攀升
对于制造业而言,主要的生产要素都在涨价。工资社保,每年增加12%-15%,食堂菜价,水价,气价,都在涨,房租是长期合同,一般也是每年上涨一点点。再算算物流成本,中国到处是收费站,产品从苏北小县城出厂,到四川小县城销售,中转三四次,价格基本是涨三倍,否则就是亏。总而言之,所有东西都在涨,唯独是出厂价格持续下跌,小老板真的是欲哭无泪了。
现在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黑白两道的压迫,销售冷到冰点,知识产权保护为0,合同无法履行,到处都是收费站。
(3)融资难,难于上青天
尽管中小企业在创造税收、解决就业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却始终受困于融资难、融资贵的“老大难“。
多年来,中小企业从银行短期贷款融资的成本约为年化10%-14%,但有价无市,银行普遍嫌贫爱富。
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虽然可以让广大中小企业受益,但融资成本稍高,约为18%。
民间借贷更为夸张,融资成本高达30%。
因此,不少中小企业因为融资问题而命悬一线甚至倒闭。究其根源,融资难的问题是因为我国是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且社会融资渠道高度集中于银行的间接融资,银行为了降低风险,自然会优先选择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
当然,这里面更深层的问题是,一方面,中小企业缺少有效的不动资产做抵押,贷款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屡有逃费、悬空银行债务的现象发生,损害了自身信用度。同时,抵押环节多、收费多,极为繁琐,企业觉得过于麻烦。而担保公司又不愿为成长中的中小企业做担保,贷款难度更大。另外,缺少真正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也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中国经济下一步何去何从?
制造业是一切行业之母。房子不是卖给建筑工的,金融产品的利润是来自实体的,服务业主要是源于生产利润的消费,然后是这些行业之间的相互循环交易。近两年,制造业用工数是大量下滑的,但是表面上看不出来。因为新的劳动力,大学生跑到大城市当销售和服务员了,非大学生去建筑工地了。
从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到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人口从20%上升到55%,这一阶段可以看做是中国工业化的中期。在这期间,虽然有1989年前后、1997年前后和2008年前后三次市场下行的调整,但中国经济都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了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
经过三十多年的急速奔跑,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就是新旧两个时代的并存。我们这一代人是注定要被历史铭记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处在新旧时代交换的地平线上,既能看到新时代的朝阳,也能感受旧时代的黄昏。就如同辛亥革命后,这个社会既有长袍马褂留着辫子的老古板,也有西装革履梳着分头的新青年,这两种人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文化,享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是对不起,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里。上世纪八十年代你刚卖两天小商品发了财,上世纪九十年代股票就起来了,你刚玩上股票,本世纪初,房地产又暴涨了,你房子还没捂热乎,紧接着互联网又来了,电风扇、钢铁、汽车、飞机、电脑、手机、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人工智能……这样一个三十年就从工业1.0飞奔入工业4.0的大时代里,永远有新的更有价值的社会分工不断出现,而人的协作却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制度漏洞太多,套利机会也太多,所以过去的中国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而不是一个工匠的田园。
此前的三次下行调整,直接动因都是来自国际因素的影响,而中国国内远未被满足的消费和基础建设的巨大需求加上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形成的价格竞争力,使得政府宽松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刺激效力立竿见影,使经济形成“V型”或“U型”反弹。
但这一次不同是,随着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结束,中国无论是消费还是基础建设都产生了阶段性过剩现象,而在国际市场,由于“人口红利”的结束,成本的提高,那些主要依靠价格竞争力的出口产品需求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替代。毫无疑问,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为“L型”——而不是什么“V型”、“U型”。那么,目前实体滞涨,该怎么办呢?
从政府层面来看,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是关键。因为,融资成本高、交易成本大、各种负担重、服务水平低,是当前实体经济面临的最普遍、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如果能够通过融资担保体系的建立、税费的减免、财政补贴力度的加大,给企业更多实实在在的支持,无疑会有效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都拿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措施,如成都就分类设立了总规模高达270亿元的市级产业投资基金,这对降低实体企业成本、增强实体企业发展能力会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前提是,要能够落到实处。
就企业层面来看,提高创业创新意识,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无疑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关键。如果企业的潜力发挥了,活力释放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也就增强了。一旦企业走出了困境,居民就业和收入就有了保证。
当然,对广大居民来说,也应当顺应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更新消费理念,积极参与到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潮流中来,依据个人的能力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岗位,选择有效的就业方式,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政府和企业一道,为壮大实体经济、增强经济的发展后劲出力,形成政府、企业与居民三位一体的强大动力,共同为中国经济发展出力。
历史机遇又摆在了中国面前:日本停滞的发动机在可预见的时间里仍会怠速;欧洲始终在为资本的贪婪支付代价,在复苏的泥潭边缘挣扎;而美国已经把所有制度、人口、资源、货币红利使用到了极致,乃至透支,依然无法匹配支撑起它过于庞大的身躯——没有人能否认,美国在走下坡路。中国不同。中国政府的资源整合与动员能力是一流的,中国民间对财富的渴望是发自骨髓的,而且,两者的资产负债表都堪称健康。实体经济要想进一步发展就要脱虚向实,集中所有资源,发展实体经济,避免资源分流到虚拟泡沫领域。这种调整,足够清醒,足够高瞻远瞩,足够勇气与大气——而我们过往之所以诸多经济病灶周而复始,一遍遍循环发作,不外乎是我们总玩虚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拖延问题。当期疼痛,但有确定的长期未来;当期舒适,但不知苟延残喘到何时——我们选择前者。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