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财会元素(29)——反用绩效散群妖
书中第七十四回“长庚传报魔头狠,行者施为变化能”,孙悟空到狮驼岭去打探消息,他变作巡山的小妖怪“小钻风”,混入了妖怪的二层营盘,当众妖怪打听他巡风时,是否遇见孙悟空时,他吓唬道:“撞见的。正在那里磨扛子哩。”“他蹲在那涧边,还似个开路神;若站起来,好道有十数丈长!手里拿着一条铁棒,就似碗来粗细的一根大扛子,在那石崖上抄一把水,磨一磨,口里又念着:‘扛子啊!这一向不曾拿你出来显显神通,这一去就有十万妖精,也都替我打死!等我杀了那三个魔头祭你!’他要磨得明了,先打死你门前一万精哩!”那些小妖闻得此言,一个个心惊胆战,魂飞魄散。行者又道:“列位,那唐僧的肉也不多几斤,也分不到我处,我们替他顶这个缸怎的!不如我们各自散一散吧。”众妖都道:“说得是。我们各自顾命去来。”假若是些军民人等,服了圣化,就死也不敢走。原来此辈都是些儿狼虫虎豹,走兽飞禽,呜的一声,都哄然而去了。这个倒不像孙大圣几句铺头话,却就如楚歌声吹散了八千兵!
话说孙悟空只几句话便将群妖散去了不少。这里面虽然有他前面夸赞自己本事大,吓唬群妖的作用在里面,其实群妖散去的最关键因素,还是孙悟空反用绩效,让群妖看到了风险很大:动不动就是先打死门前一万精;而后面却没有实质性的奖励与回报,或者说回报很少,甚至是没有:唐僧肉有几斤?能分到你处吗?想也不用想了,你就是个顶缸的,替死的,冲在前面的炮灰。这是事实,摆在眼前,谁都明白。在收益与风险之间进行比较,悬殊太大了,太不划算了,群妖这才散去。
书中说“假若是些军民人等,服了圣化,就死也不敢走。”其实这话说得不符合实际。现实社会中,如果只有风险,没有收益与回报,就是服了圣化的军民人等,肯定也会走的,不会死也不走了,没有这样的傻子。
这里体现的是绩效考核中的公平原则。企业必须公平地设定考核指标,贯彻劳动与报酬相配比的原则,对员工付出劳动所产生的绩效进行公平界定。书中群妖为了捉拿唐僧,付出的是可能被打死的代价,但这个劳动付出后,得到的报酬是什么呢?唐僧肉少得很,根本就没你小妖的份,想也不用想。当然这付出与报酬根本就不相配比。自然也就体现不出公平原则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东南沿海的企业招不到工人,企业出现了用工荒。为什么会出现用工荒呢?这和企业的薪酬相关。当初东南沿海的企业中,有一大批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工人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企业正是在低劳动成本的情况下,才能有盈利,一旦劳动成本上升,企业难以盈利的情况下,自然不愿意去高薪聘请工人,而实际上企业生产岗位却还存在空缺,自然生产不能满负荷开工。当然也就有了用工荒。当然这和企业的转型升级相关,和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相关,也和企业的绩效相关。为什么这些企业中的某些企业转移到东南亚的其他国家又能生存?就是因为当地的工资水平低,当地的劳动力认为他们付出的劳动,可以与他们的薪酬工资相配比。
狮驼岭上的群妖,之所以到狮驼岭的营盘之中,肯定是因为当初即使是报酬低,他们也认为和他们付出的劳动相配比。但现在孙悟空一来,他们付出的劳动与代价就太高了,是以性命作为代价的,所以他们认为他们的回报得成正比,可那是不可能的。唐僧肉就那么几斤,能有小妖的份?当然他们得散了。一如当初东南沿海企业的劳务工纷纷回乡创业一样。我在家乡付出的劳动就能得到与背井离乡付出劳动得到的回报一样,为什么还要背井离乡呢?
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城镇化的建设中,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必然也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劳动者是否会在当地就业或是创业、创新,就看他们所得到的回报与他们所付出的辛劳的配比程度了。如果是匹配的,他们肯定会留在当地。如果不匹配,他们肯定会去寻找对于他们来说,他们认为匹配的机会。
现在国家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说的是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不是去比较别人给自己提供的机会,在付出与回报中是否配比,是否公平,而是考核自己的投入与回报是否值得。也就是说,这不是自己去当炮灰,而是自己去寻找唐僧肉,有多少自己就可以吃多少。当然有合作伙伴,给合作伙伴分多少,那是另外一回事,涉及到利益分配了。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