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起开讲:抄袭者定价,阻碍创新的毒瘤
这些年我国一直致力于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过去十年,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增长了近5倍,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增长了近4倍,企业的研发机构数量增长了2.3倍,但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与世界工业强国的还有一定差距。
什么是“抄袭者定价”?
什么是抄袭者定价?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中国某公司的崛起。该公司堪称中国制造业“明星公司”,成立仅四年已经跻身同行业六强之一。该公司确实在不走寻常路,他的产品规划被外界封为抄袭的“集大成者”,干一行抄一行。
但随着该公司向全球扩张,其专利缺失的弱点开始显现,并在海外招致诉讼,在中国本土实现的快速增长将很难复制到海外市场,其全球扩张因此被迫放缓。而且,根据调查,过去几年美国的该行业专利诉讼费用超过了10亿美元,注意这只是法律费用,并不包括败拖诉后的赔偿。如果失去了中国专利保护薄弱的环境,外国公司完全可以通过专利诉讼把该公司告垮。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抄袭模式确实使中国制造驶上了一条快速轨道。追捧它的不仅是民众,还有一大波制造业、快消品企业、互联网企业。
最主要的是:该公司将所属行业划分为了两种形态,并且该公司拥有行业的定价权,这就叫抄袭者定价。
只要“抄袭者定价”局面不破,创新驱动很难落实。如果某企业花了大量成本研发的新产品每台售价10万元,其中3万元是开发费用。市场上出现的抄袭、模仿产品,没有开发费用,只卖6万元,价格一冲击,正品也只好卖6万元,由此形成的“抄袭者定价”带来恶性循环,损耗的是创新的原始动力。
与其说中国企业追捧的是该公司的所谓“模式”,不如说追捧的是一种“复制金钱”的狂热!与其说中国民众追评的是一种“互联网思维”,不然说追捧的也是一种“快速成功”的模式!中国人对于企业的意识依然停留在赚一把就走的阶段。
此类企业发展迅速,被推向“中国制造”的神坛,走向世界。是因为它善于借势、善于整合供应链和销售渠道,懂得“用户体验至上”的道理,这一点是值得传统企业所学习的。
但是,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有一个核心任务:那就是利用互联网感知大众的消费需求,解读这种消费需求,并通过自己的工业语言(产品)表达(生产)出来,这就是一个未来企业的符合和特征,也是未来工业的知识经济。
工业4.0是工业跟信息产业的结合,互联网开始介入工业,但介入并不等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由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来衡量的,所有的成果必须转化成自己独有的产品体系,这才是人类工业本质上的进步。
有一个观点最值得关注:“管他抄不抄袭侵不侵权,只要我能得实惠就成”。很多人会认为只要该公司给我们送来了更加喜欢的产品,我们就去追捧他。我认为这种看法目光太短浅,中国制造业如果不能建立一套自我创新的系统,而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去投机取巧,一味去集大家之所强,必然忘自己之所短。所有的成果都是暂时的,只能短期获利,或者给国家撑一下GDP,打肿脸充胖子,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上也很难有被尊敬的那一天。
如果沿着这种思路走下去,企业都在抢流行、抢时间、抢功能,那么同质化会非常严重,互相取长补短的机会就很少,中国制造业就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
创新这条路异常艰辛。创新迟迟不见收益,于是很多企业半途改操易节。打造百年老店需要专注和深耕,但很多企业认为赚钱最重要,房地产热、互联网热、股市热让大量资金“脱实向虚”,不利于制造业健康发展。更让创新型企业揪心的是,“抄袭者定价”局面不破,创新驱动很难落实。
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产品的质量整体向好,但同时问题也很多。比如在基础领域,一些关键材料、关键的零部件和核心系统,国产的质量和可靠性不是太高,长期依赖于进口,受制于人。另一方面,在高端的产品的设计制造方面,在质量和可靠性方面也存在着问题。要改变这种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制造业状况,必须从质量入手。而对质量问题,单个企业注重是没有用的,需要全产业链去提升。
制造业本该最“讲究”,现在往往成了最“将就”。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制造业标准体系,涵盖了制造业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近几年,高端装备制造、第四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领域国际标准研制不断取得新突破,助推高铁、特高压输变电、大飞机等中国装备陆续走出国门。
制造业标准化在提高互换性、统一规格、提升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促进技术传播与创新,乃至推动贸易便利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不过,我国装备制造标准化总体水平仍难以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特别是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正在改变传统产业业态。标准的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这种变革,针对制造业中高端的标准欠缺,例如“互联网+”类标准、“制造+服务”类标准,和制造业一样,亟待升级。
结构优化是制造业需要迈过的关口
当前我国制造业复杂因素交织、矛盾态势并存的局面将是一个长期考验,需要培育政府定力、企业耐力和社会承受力共同构建起运转良好的转型平台。当前市场压力主要集聚在过于饱和的中低端需求上,相关产能该压的必须压,该关的必须关,应当交由市场和企业自主决定。对于那些该死的产能,不要心疼,更不要出手救,彻底清除“僵尸企业”,千万不能陷入将死未死、该死不死的停滞局面中,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中国制造”“中国品牌”吹沙漉金,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需从制度环境建设入手,重点扶持培养企业的转型耐力。当前我国制造业的产能已经很大,22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有些产品的产量已经达到全球生产能力的50%、60%以上,所以新一轮的调整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强调创新,缩短在高端领域与国际的差距,这就需要在制度环境上下工夫。
制造业需要高新技术、高新人才支撑,需要政策、产业配套,但根本上还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让企业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不断创新突破,中央及地方需要做的是继续加大高新技术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营造鼓励高端制造业发展的环境。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所强调: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是推进“中国‘智’造”。“集众智者成大事”,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十几亿人层出不穷的新鲜点子,激发市场活力,真正推进中国制造的智能转型。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