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起开讲: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强音
东北三省地区经济失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最初是国家计划经济机器的重要部件,它的整个结构、功能都是以此为蓝图设计的。近年来,东北地区创新驱动、企业转型、结构调整、技术升级等没有大的突破,成为区域性经济失速的样本有其必然性,也值得我们反思振兴东北战略没有发挥应有效用的原因。
纵观世界老工业基地衰退和改造历史,无论是美国的锈带复兴模式,还是德国的矿山演变模式,抑或英国的调整创生机模式,最后都实现了自我嬗变。梳理这些老工业基地蜕变对东北振兴具有启示意义。
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国际经验
美国锈带复兴模式:培植自身优势产业,推动合理的工业布局;开拓出口生产,构建出口型经济格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顺应经济产业发展需要;运用高新技术手段,调整产业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基点;制定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关政策,向老工业基地提供低息贷款,用于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拨专款改造老工业基地的公共设施,以改善老工业基地的投资环境。
德国的矿山演变模式:在整顿传统产业的同时,发展新的工业及服务业;致力于交通、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转化应用;为落户企业提供支持,新成立的公司能得到低息贷款或部分无偿援助等优惠,尤其是照顾中小型公司。
英国的调整创生机模式:对“夕阳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创新和经营改革,使其获得生机;依靠市场力量、宏观环境和政策措施为结构调整铺路;在不同行业间引进业绩竞争制度,发挥行业监管机构的作用,通过优胜劣汰对企业行为施加影响。
综上三种模式,不难发现一些共性:在改善产业结构过程中,并不是单纯淘汰传统工业,也不是单纯发展新兴产业,而是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扩大新动能。通过政策输血,供给低息贷款和政策优惠,最终实现老工业基地自我造血。
精准运用政策“组合拳”
——打破路径依赖,焕发改革活力。中央要尽快制定针对东北地区的“国企混合民企”的指导性政策,减轻地方“不会为”的顾虑。设立东北老工业基地混合所有制基金,特别是PPP引导基金、节能减排投资引导基金和东北老工业区改造基金。尽快出台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推行债转股的具体实施办法。尽快解决林地和集体土地抵押贷款问题。
——积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脱困提供金融、财税定向支持。一是全面落实《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由现行的“倒贷”改为“换据”(到期贷款不通过企业资金实际偿还,而是用变更合同展期置换),适当降低老工业基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和资本充足率,进一步释放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二是借助营改增改革,督促相关企业把握新税制,适应新税制,获益新税制。重构中央和东北地区财税关系,确保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三是设立针对东北振兴的产业引导与发展基金,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产业、旅游产业、电子信息、通用航空等产业的支持力度。四是从稳增长、降成本的角度出发,设立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业用电补贴专项资金,扩大电价改革试点范围。
——打好“三去一降一补”的“辽沈战役”。在加快企业兼并重组的同时,采用停息挂账、债务重组(打折)、债转股等方式,解决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的持续经营问题。设立产能退出专项基金,采取“三家抬”(中央、地方、企业共同编制路线图、任务书和保障表)的方式设置过剩产能退出通道。对于一些企业的关闭退出,比照政策性破产给予特殊支持,允许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职工提前退休,由中央财政对安置职工费用予以补足。加大对地方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关闭产能的奖补力度,在东北三省区域设置主要产业行业减量指标,确定总量、分配配额、允许交易、奖补挂钩。总之,不能再用行政手段推动结构性改革,要用市场化、法制化、专业化的方式下好这盘棋。
——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特定人才。一是在国家“千人计划”中设立东北专项。针对东北地区的发展需求,专门制定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引导更多领军人才向东北聚集,在东北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二是建立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给予特殊人才政策和资金支持,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上先行先试,打造东北亚人才高地。三是加大对东北地区的人才创新投入,加大研发经费的专项。
中国正处在“再工业化”的历史节点上,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当舍我其谁地担当起再工业化试验田的重大使命。力戒急躁、浮躁、焦躁的心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挥棒,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打赢“三去一降一补”的攻坚战和歼灭战。东北的地位无可替代,东北的前途不可限量,东北的繁荣必将到来!
本文将发表于人民政协报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