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财会元素(17)——财会法律不可违
书中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中,写那泾河龙王,为了保他水族,找算卦的袁守诚打赌,算一算“明日甚时下雨?雨有多少尺寸?”袁守诚道:“明日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龙王笑曰:“此言不可作戏。如是明日有雨,依你断的时辰、数目,我送课金五十两奉谢。若无雨,或不按时辰、数目,我与你实说:定要打坏你的门面,扯碎你的招牌,即时赶出长安,不许在此惑众!”
泾河龙王为何有此底气与袁守诚打赌,无非因为行云布雨是他的份内之事。但他却忘了,即使是他的份内之事,他也要遵守规矩。这不他一回府,玉帝敕旨便到了。而那旨意上写着的时辰与数目,却与袁守诚断的一模一样。
袁守诚的算卦,我们可以看成是财务的预测。之所以他预测得这么准,我想他肯定是花了很多功夫进行研究的。不然他的预测不可能和天庭的玉帝所下的旨意一样。或者说,也许袁守诚知道内幕消息,是消息灵通人士。但这消息灵通得也够可以的了,竟然能上达天庭。说不定那个时候,也有知晓天文地理的科学家,能够预报天气状况。只不过人们借用了鬼神之说来使其神秘化。不管怎样,这是小说,是作者妙笔生花杜撰出来的。但他指向的明知故犯,却影射了当时,也影射着当下。
玉帝旨意一来,便难倒了泾河龙王。怎么办呢?不按玉帝旨意办事,是明知故犯;按玉帝旨意办了,那与袁守诚的打赌便彻底的输了。这时鲥军师奏道:“行雨时差了时辰,少些点数,就是那厮断卦不准,怕不赢他?”龙王此时也有了侥幸的心理,依他所奏,果不担忧。
直到龙王行云布雨完毕,下界找袁守诚算账之时,袁守诚一话道破他是泾河龙王,违了玉帝敕旨,改了时辰,克了点数,犯了天条。在那“剐龙台”上,恐难免一刀时,龙王方才醒悟,心惊胆战,毛骨悚然。但此时已经迟了。
财务会计法律是一个宏大的体系,以《会计法》为总纲,交叉有经济法律、税务法律,往下还有许多部门、地方以及企业内部制定的规章与制度等等。这些都是财会人所必须遵守的,是雷池,是红线,不能逾越,是带电的高压线,不能碰。不能像泾河龙王,明知故犯,一旦犯下错误,再后悔便来不及了,世上没有后悔药。
《三国演义》中也讲了一个财会人明知故犯的故事。说的是仓库的会计王垕,明知用小斛发放粮食是违反制度和纪律的,但他请示了领导曹操后,还是用小斛发放粮食。导致的结局是曹操借了他的项上人头,以平民怨。王垕就是明知故犯的典型,他以为上面有领导给他罩着,他便没事了,却不料到头来他成了替罪羊。
按规定的点数、时辰下雨是泾河龙王的法定职责,他必须为,而且必须按规定办理;王垕按规定发放粮食是他的法定职责,他必须为,而且必须按规定办理。但是他们在行使法定职责时,未按规定办理,他们明知道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却还是明知故犯,一如有些财务人员,明知道贪污、挪用公款、做假账、偷逃税款、私设小金库等等行为是违法的,还要明知故犯,最终的结局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们都受到了相应的惩处。
为什么泾河龙王与王垕会明知故犯?分析其原因,一是存在侥幸的心态,比如泾河龙王,他以为克扣了点数,迟了时辰,不会被发现,二是即使处罚,处罚的力度也不大,没当回事,也就是认为犯罪成本小,犯了也就犯了。三是以为有领导罩着,有人给自己撑腰,比如王垕,原以为出了事有曹操给自己顶着,不会有事的。当然,还会有未列举到的各种心态,如阿Q精神中尼姑的头,和尚摸得,我也摸得;前有张三、李四,做了没有事,后有王五、六麻子,也曾蒙混过关;有的以为自己是钻的法律漏洞与缺陷,自己绝顶聪明,别人都是傻子,根本不会想到,也不会查到等等。素不知任何经济行为都有蛛丝马迹可循,任何经济事项都有逻辑关系,正如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样,出来混,最终都是要还的。
2015年的百人红色通缉令中,有十位财务人员,他们就是明知而故犯的,而且他们想凭个人之聪明之能力,逃脱法律的制裁,可是即使他们逃到了国外,依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不管天涯海角,天网恢恢,最终他们必将被绳之以法。当泾河龙王知道犯了天条,免不了“剐龙台”上的一刀时,即使托情,仍然由魏征在梦中将其斩首;当王垕知道自己犯法,向曹操申诉自己是按他的意思办理时,曹操早已喝令将其推出斩首。这一切都是在用反面的例证在向我们说明:财务法律不可违。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