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精准发力
2015年就要走过,作为“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中国经济虽然经历了一个股市直线下跌,人民币贬值,实体经济发展放缓的“多事之夏”,但总体而言,中国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方向没有改变,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精准实施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克服多重困难,保持了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持续从供需两端推进结构性改革,促进新的发展动能加速成长。当然,在当前世界经济大环境下,各国经济都面临着困难,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
一、“黑色产业”遭遇“蓝色困境”
疲软的需求,走低的价格,环评的压力,导致能源材料行业收入利润双双下降。虽整体市场处于流动性充足状态,但依然无法阻挡中国重工业走向冬天的脚步,很多企业已经或将要切身感受到生死存亡的危机。
10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5年中国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情况。很明显,第二产业失去了昔日的辉煌,钢铁、煤炭等产品产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
煤炭:最惨烈的时刻远未到来
自2012年底煤炭行业入冬以来,至今整整三个年头。三年来,煤炭从业者所期盼的行业回暖没有到来,反而迎来了更加惨烈的市场行情:煤炭价格跌破400关口之后继续下探,近期跌破390元,创10年来新低。
2015年以来,中国煤炭消费同比下降5.7%,美国煤炭消费下降11%,德国下降3%,英国下降16%,日本下降3%,加拿大下降5%,土耳其下降13%,印尼下降2%,墨西哥下降1%。然而,煤炭行业的惨剧才刚刚开始,因为对整个行业而言,目前的状况还远未达到生死存亡的时刻,实现反转依然需要更加激烈的市场淘汰。
上一轮煤炭行情的转折点发生在1996年,1997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的利润还有50.6亿元,一年后这一数据变为-4.26亿元,1999年变为-18亿元。1998—2001年的煤价低谷期,全国共有5.8万个煤矿被迫关闭,占到当时中小煤矿总数的73%。反观现在,根据今年前三季度行业数据显示,1-9月份,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总额为287.2亿元,尽管同比大幅下降64.4%且煤炭需求量也不断下滑,但供应依然充足,高达3亿吨的库存更是前所未有,去煤化的趋势已然无法回避。
更何况在环境容量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占据我国煤炭消耗总量“半壁江山”的工业领域已经开始面临专门的节能环保风暴袭击。由工信部、财政部联合编制的《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已在内部下发,以焦化、工业炉窑、煤化工、工业锅炉四大重污染领域为重点,提出到2017年,实现节约煤炭消耗8000万吨以上,减少烟尘排放量5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60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40万吨。现在已经有65%-70%左右的煤炭企业是亏损的了,新政的实施无异于“雪上加霜”,亏损无疑将进一步扩大。随着市场和政策对过剩煤炭供应的“挤出”效应不断加强,供需形势难以好转,今后煤价仍面临下行压力。随着煤炭行业的变化,下游的电力、建材、钢铁等高能耗产业都将经受变革洗礼。
钢铁:此恨绵绵无绝期
2015年以来,由于全球范围内的投资降低、金融市场动荡、发展中地区地缘政治冲突以及中国需求放缓和治理环境的迫切要求,钢铁行业在在转型之路上艰难行进。
前三季度,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大幅下降,虽然粗钢产量有所下降,但是不足以抵消需求侧的下降,钢材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钢材价格持续创出有指数记录以来的新低,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亏损严重,加上汇兑损失大幅增加,钢铁行业陷入全面亏损境地。
国务院提出到2017年,我国将压缩8000万吨产能,其中6000万吨落在钢铁第一大省河北。2014年,在钢铁、水泥、玻璃产业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的压力下,河北共压减炼铁产能1500余万吨、炼钢1500余万吨,超额完成年初所定压减钢铁3000万吨产能的任务。
在随着环保而来的新压力下,对于钢铁行业最直观的影响之一就是减产,而其中动作最大最典型的要属河北。昔日辉煌数十年的“钢铁第一大省”,今日已经被“三高一低”(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低效益)的标签所取代。为此河北省壮士断腕,制定了“6643工程”,即到2017年完成6000万吨钢铁、6100万吨水泥、4000万吨标煤、3600万重量箱玻璃产能削减任务。从钢铁行业来说,这几乎占据了其钢铁产能的三分之一。
而与此同时,随着环评的严格执行,钢铁企业或许会迎来新一波的关停潮。钢铁吨钢环保成本为100元/吨,但以目前数值测算,每吨钢坯目前亏损额为250.4元/吨,如果加上环保份额,可想而知,350.4元/吨的亏损会淘汰掉一大批的企业。
钢铁,创造了一个个财富神话。坊间传言,当时钢老板用尼龙袋拎着现金买豪车,销售员态度不好,就连4S店一起买下来了。如今的钢老板面对钢厂的庭院荒芜不知作何感想。
二、中国为什么还未出现大规模破产重组?
中国产能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钢铁、煤炭等过剩严重的行业虽然整体亏损,但并没有掀起大规模的破产重组热潮,过剩产能调整的零界点到底在哪里?
利润大额亏损并未导致破产潮的根源在于现阶段亏损还未危及现金流,核心秘密在于折旧这一块还有正现金流。例如某钢铁公司的净利润为亏损1亿元,固定资产净值为100亿元,每年折旧还有约10亿元,在净利润为-1亿元的情况下,净现金流还有约9亿,所以还没到火烧眉毛的时候。
由此,也可以看出,即使会计上亏损,这些公司仍然会维持生产量,因为这样做,会提高净现金流。相反,如果减少产量,单位产量的固定成本会上升,单位变动成本基本不变,毛利率下降,会计亏损可能还会扩大,造成净现金流减少。极端情况下,如果停产,折旧加上人工等固定成本会形成巨大的亏损,此时,现金流为负(固定成本)。
然而,这种僵局何时会被打破呢?是不是就这么无限期拖下去呢?并不是。
公司即使亏损也要维持产量,以维持正的现金流,导致供过于求的局面持续下去,然后产品价格一再下降,整个行业的毛利率继续下降,亏损幅度继续扩大,当亏损幅度和折旧基本相等时,这个账就算不下去,此时即是零界点。到了这个零界点,多数公司会寻求兼并重组甚至破产,所以现在一些行业整体亏损还未触底,大部分公司还有正的现金流可以给贷款付利息,还有许多公司存在反转的幻想。
随着国家各项控制政策的出台,对供给侧改革力度的加大,环保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零界点的到来似乎就在眼前,企业家的预期破灭,破产清算潮会汹涌而来。
船舶、海运、钢铁、石油、煤炭等领域的合并预期越来越强。今年以来,已有至少26家央企涉及合并传闻,近八成为能源、资源领域,其中“南北车”、国核与中电投的合并尘埃落定。
破产潮窗口的打开近在眼前,破产重组的阵痛即将到来!2016年,一些钢铁企业要想好怎么去“死”,这不仅仅是钢铁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中国众多以钢铁为支柱产业的钢铁城市需要认真准备的问题,破产、失业就在我们身边。
三、中国经济如何起风吹霾
当前中国面临的形势,似乎已经超过了在重工业行业通常能观测到的过度投资、产能过剩、价格下跌、产能收缩、价格回升交替发生的周期性现象。像其他工业化国家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的一样,在今后几年内,中国钢铁业和煤炭业的产能将会持续减少,该行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和就业人数将会大幅下降。
中国古代先贤说:“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去产能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又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正是由于转型的艰难,才需要认真研判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中药”与“西药”的PK
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中央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在接下来的9天内5次提起“供给侧改革”。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需求的拉动。但是,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不断扩大的投资在拉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供需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即结构性矛盾。现实情况是,只靠通过“总需求”的调控来实现稳增长已经比较艰难,有必要转到“供给”这一侧。习近平在G20安塔利亚峰会上强调要“找准病灶”“对症下药”,“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
从供需两端推进结构性改革,需要兼顾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从今明两年的短期目标来看,部分传统的扩张政策有必要适度坚持,以达到守底线的目的,尤其是财政政策有必要更加积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需要进一步理顺。供给侧管理同样可以运用在短期,这是因为可用资源和技术水平的利用率、利用效率,取决于经济活动参与者所面临的激励,而这又是可以通过政府政策进行调控的。比如说结构性减税的推进,就将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中央、地方税权的明确,则有助于恢复地方政府投资积极性。中长期来看,供给侧管理的重要政策选择包括推动“双创”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扶持小微企业成长,发挥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对供给升级的倍增效应等。
“供给侧改革”像中药,见效慢但药效好。经济新常态下,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不能单纯强调需求管理,只能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从解决结构性矛盾入手,加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这是解决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根本措施。
有人将能够短期显效的“需求侧改革”比作“西药”,更重长远的“供给侧改革”比作“中药”。“西医”可以救急,但副作用大;中医疗法如文火慢煮,综合施治,需要把握火候,引出的味道也更浓。
减税降费:放活水养大鱼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似乎一直存在一个经典的悖论:越是经济向好、财政盈余时,政府似乎才肯于减税降费;而经济一旦下行、财政捉襟见肘时,政府则明显缺乏这方面的动力。可事实是,对于市场主体而言,经济越是处于后一种情势下,减税降费政策才越能最大化地惠及所有企业,发挥“及时雨”功效。
减税降费的推行,建筑及房地产行业必将首受其效,而与基础建设关系最为密切的中国钢铁行业同样将受到良性带动,在未来的用钢终端特别是小微企业终端进入传统旺季期间,钢铁有希望温和、良性回暖。另一方面,面对步步紧逼的进口矿,无论量、价均占据劣势的国内矿山群体,若“减税降费”推行至此,将给整体国内矿山补充一定优势,减税降费的实行对钢铁大行业中来说,铁矿石受益将最为直接。
“减税降费”不仅仅惠及企业,对于消费者而言更是重大利好。中国的出境人数已超过1亿人,中国的境外购物也在迅速地增长。根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中国境外消费为1.1万亿人民币。导致境外采购、境外消费迅速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国内的流通成本过高、环节过多,市场仍然存在着在物流方面和管理方面进一步减少成本的空间和国外品牌商对华的定价政策外,高税率,特别是在某些产品的消费税也是形成价差导致居民境外消费暴增的一个重要原因。
减税降费是目的,又不是唯一的和最终目的。政府出台“减税降费”政策的最终目的是普惠、是解决和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出现的新问题,尤其是要通过“减税降费”最终实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那么,仅仅惠及企业还是远远不够的。“减税降费”不仅要惠及现有的企业(创业者),还要通过“减税降费”手段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创业,激发更多的社会活力、创业热情,真正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局面。“减税降费”其实只是一根“杠杆”,撬动的是社会活力,影响的将是亿万公众和未来可能进入市场的亿万创新主体。
放水养鱼既不是填鸭灌食,也不是无所作为,在制度设计时就应该兼顾目标与条件、结果和过程。只有以“把龙门筑高,将水放到位”的系统观精心谋划,才能让鱼儿游得欢、长得壮、跳得高,实现微观与宏观、个体与整体的双赢。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