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财务大乱局-构建成本核算路径
我时常讲不管是成本核算还是财务核算,不能局限于“为了核算而核算”,所谓“为了核算而核算”是指把会计最终目的只是出报表和报税之用。而真正的核算是需要站在一个体系的角度下来规划核算。对此有人会质疑“什么体系,觉得提核算体系有点虚,直接给出一套核算手册就行了,然后大家按照这个操作即可”。其实很多时候财会人士往往太执念于务实(操作层面),而缺少务虚层面(体系和框架)。
如果执念于操作层面,对于成本核算可能只是“依葫芦画瓢”,进行操作。曾见到某年营收6-7亿的企业,其ERP系统未上线成本核算模块,都是从系统中导出相关数据,然后在EXCEL表格中进行成本计算。不是说EXCEL计算成本就一定存在问题,只是这套EXCEL表格也是差不多十多年前某前任成本会计留下的东西,一些分摊标准和分摊依据至今依旧沿用(比如业务动因和时间紧密相关,不同产品不同型号产品作业时间相差很大,但是最初的成本会计,可能当时产品单一,所以分摊依据以原材料占比,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产品和业务发生很大变化,但是分摊依据还是根据各产品材料金额占比来分摊人工和制费)。在这种模式下的成本核算,依然是数据加工的游戏,算出来的结果既不能真实反映生产业务实际,也不能供后续成本分析,更不能在财务价值创造方面提供价值。
此时有人说:“那把表格中的分摊依据调整一下呗,这有什么好难的”,其实如果成本核算只是分摊依据的调整,还是停留在为了核算而核算的层面。而只有构建中核算体系下的成本核算,才能真的构建一套适合企业的成本核算路径。
那什么是成本核算的体系呢?我认为核算应该在如下图框架中构建。

也就是首先企业要基于对企业战略成本的了解,然后构建企业的目标成本,然后在目标成本法下,对成本核算进行规范和规划,最终引入各种财务管理工具,保障所构建的成本核算能够最终为企业目标所服务。
那么如何构建一套适合的成本核算路径呢?以下我用一个案例进行阐述。
某电子产品生产其工序大类分为:打印、绕线、组立、绝缘、总装、FQC、包装。那么不同的成本路径设置,最终成本核算和结果可能就不同。

3.将方案切换初的各物料标准成本、标准工时、标准费率等定额数据录入到ERP系统中,这将做为后续单位标准成本计算的基础;
4.期初数据准备:由于之前企业是采用实际成本体系,方案切换之处,通常会跟期初标准成本之间存有差异,如果差异的财务处理方式选择计入本期损益,那么建议在切换前一个会计月份的期末将差异直接转入损益,如果差异较大可分几期分次转销;
5.日常数据统计:标准成本核算相关的日常数据主要包括:实际人力成本、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对象的产量数据、产成品入库数据等,这些数据需要从相关部门准确搜集和统计,如果基于ERP系统大部分数据可自动采集;
6.数据采集:上述期初和日常的成本数据可录入或自动传递到ERP系统中,以便为后续的标准成本自动计算提供依据;
7.更新原则与制度:根据企业物料采购价格的波动性、人员构成变化、设备更新计划等分析制定适合企业的标准成本更新的原则或制度;
8.标准成本更新:当引起材料单位成本、人工或制造费用标准费率/效率的业务变化达到标准成本更新的条件或临界点时,需要启动标准成本更新机制;
9.标准成本计算:基于以上逻辑和业务数据,可借助ERP实现各成本中心、成本对象、会计期间标准成本及各项成本差异的高效计算;
10.差异分析:企业可根据计算出的成本差异分析追踪和分析,并通过成本对标,发现漏洞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挖掘成本潜力,推进成本的持续改善,对成本实行全过程控制。
以上是标准成本核算路径中的关键点,在每个关键点下,都对企业管理提出了要求,也对成本核算数据提出了要求。也只有按照这种路径构建了核算,才能更多的发挥成本核算之外的价值,而不只是为了核算而核算。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