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明细汇总不等于合计
明细汇总须等于总合计
学生时代,就读于高雄的凤山高商,课业中要学习珠算,还要参加珠算鉴定;当时珠算鉴定有两个组织举办的珠算鉴定,分别是珠算学会与国际商会。两者的能力鉴定都是五级到一级翻过这些山头后,就是一段到八段,其实能到达三级、二级都能应付一般的商业行政工作需要。之所以商校学生需要参加珠算能力鉴定,这是因为当时(上世纪80年代)才刚刚出现的电算器还不普及,因为价格很贵(注1)还很费干电池,而一般工商企业还都是让财务会计、统计员使用算盘于工作上的加减乘除。
珠算学会与国际商会的鉴定考试一般来说,程度是差不多的,但国际商会的加减题有个特色,那就是十道题的答案还需要加总出一个总合计,也就是说国际商会的是明细的汇总要等于合计,那么合计一旦出现错误,就代表会有两个答案是错的,这就比学会的鉴定感觉要难一些。
但总会的加减题给了一个很重要的簿记概念,那就是各个科目明细账的合计的汇总要等于总账的科目合计,一旦有错,那么就是有bug就要de-bug,这个de-bug是从事过手工账的人(在21世纪20年代的现在,可以简称老古董)所熟知的痛苦,我曾经为了抓27分台币而痛苦了三天,结果我一个女同事就过来帮我看了几眼,就抓出来是我一个数据从本页合计抄到下一页的「上页合计」时,0.69变成了0.96。
而这样的定律,也在内控中到处都能应用上。
研发占比不宜生搬硬套
部分媒体具有浮夸或误导的分析,其中尤以研发费用占营收比率,这是总体经济学的衡量指标,也是国与国之间的可衡量、可比性的一个不得不的指标。但研发费用占营收比率若生搬硬套在每一个行业的话,就可能不但形不成鼓励效应,更可能导致虚假陈述成为必然的结果。
以扬声器生产制造来说,最关键零配件就是「鼓纸」,而鼓纸的质量在于「音质」的要求,也就是高低音的音域与厚实,但这些或与生产工艺有关,这些工艺中都用到关键的模具,但这些模具又足够便宜,也就是说不是有足够多的钱就一定能达到,因为最关键的是具有音感的人才。
那为了配合「研发费用占营收比率」是不是就要在人才费用(主要是工资)之外,扬声器生产制造业者就被迫胡乱塞进一大堆的有的没的,这些有的没的就是虚假陈述,而原因是照搬「研发费用占营收比率」作为衡量企业研发投入的指标。再则,类似的行业,仅仅是由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就能扮演好「高新审计」的责任?
对于目前一些地方要求高新申请的条款要符合研发费用占营收达到5%才能符合小巨人,对这样的门槛,除有上述不同行业不适用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明细汇总不一个等于合计的情况。
当明细汇总不等于合计
关系企业交易合并后的营收,就是明细汇总不等于合计;众所皆知的,因为种种的原因,集团可能会把不同属性的产品分拆为不同的子公司,然而合并报表编制就必须消除关系交易的重复核算。如果A公司的产品100%销售给关系企业B,B加上其他零配件后组成消费品后出售,那么作为母公司的C在做合并报表的时候,A的营收等于是0的。
但A也符合小巨人,B也符合小巨人,同时申请的时候,都要研发费用各占营收的5%,那么合并后的研发费用绝对超过5%甚多。
这样是不是符合某些地方的初衷与本意,不得而知,但却实在难为了这些能符合小巨人的企业。
没办法中的办法
其实,最适合小巨人的评价,就是类似ISO评价方式,也就是说针对企业的研发制度进行认证后,再就研发费用进行审计 ,否则很多根本就没研发的企业,被某些「地方」要求配合申请高新认证,也是一种奇特的现象,也是必然的结果--没被抽检就是幸运。
只可惜的是,ISO在境内大多没人认真,因为ISO这种东西是企业的基本功,也不是三年、五年就可以轻易炼成的。再就是,境内太多企业与中介视虚假陈述为理所当然,就好像都是赌运气好不好。
于是生搬硬套的RD占营收比,就成了不得不的指标。
注1:记得我第一份工作的工资是月薪4100新台币,而当时托人从新加坡机场的免税店买回来的CASIO电算器要价1000台币,当时我妈妈就说了一句,还没赚到钱就先花掉一个星期的工资。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