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调表不调账的逻辑
审计师在工作时,常常需要对客户的账务处理作出审计调整,审计调整其实就是发现了企业的账务处理存在错报,或者存在不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记账方式,将原来的错误冲掉,再重新做一笔新的会计分录,也就是会计差错更正。
具体来说:审计调整分为三种类型:重分类调整、审计调整、期初调整,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三种调整的难度依次递增,逐步打怪升级。
重分类调整的底层逻辑是调表不调账,本篇文章将介绍重分类调整,也就是梳理调表不调账的逻辑,后续文章将介绍审计调整和期初调整。
我们的财务报表是这样生成的:从会计凭证(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到会计账簿(序时账、总账)再到财务报表,按照这样的逻辑,账表应当相符。

但事实并非如此,账里的数字一定要在报表中有所体现,报表中的数字却不一定要跟账完全一致,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两者的功能并非完全一致。
由于企业管理和做账的需求,很多企业不会启用往来双边做账,而是只做一边,常见的比如,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只使用其中一个科目,不同时使用两个科目;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也是同理。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防止双边挂账而遗漏了抵消,杜绝了同一个客户既挂了应收账款又挂了预收账款,不能及时、准确的核算每个客户的往来款。而这时候,某些客户或者供应商的往来款必然存在负数余额。
例如,期初甲公司存在对A客户一笔100万元的应收账款,到了期末,A客户回了一笔200万元的款项,本来是应收账款借方余额(正数),现在变成了贷方余额(负数)。企业做账要有连续性,这样的账务处理是没有问题的。
这样的账务处理反映在报表中,对A客户的应收账款期末余额为负数,减少了应收账款的总额,同时减少了资产总额,进而影响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不能反映资产负债的本来面目,甚至导致财务指标异常。
这时,就需要调表不调账,将应收账款某一明细科目的贷方余额重分类至预收账款,这样体现在报表中,同时增加了资产和负债,真实反映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帮助投资者作出正确的选择。
同理,应付账款某一明细科目期末出现借方余额,这时应将它重分类到预付账款当中。因此,应收账款与预收账款、应付账款与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与其他应付款、待摊费用与预提费用为重分类的对应科目。
其他重分类,比如长期资产划分为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长期借款划分为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也是需要在报表中调整的,这会影响企业的流动资产比率,进而影响到投资者的分析决策。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