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第十六 灌甘蔗喻
灌甘蔗喻
过去有两个人赌斗,比赛种甘蔗,种的好可以得到奖励;种不好的,要受到重罚。
其中一个人心里想:甘蔗非常甜,要是榨取甘蔗汁去浇灌甘蔗树,那甘蔗肯定更甜了,肯定就能够胜过对方了。
于是,就拿甘蔗榨汁去浇灌甘蔗树。希望得到更甜的甘蔗,结果浇坏了甘蔗根,甘蔗汁和甘蔗树一点都没有收获。
世上的人也大抵如此,期望得到善福,结果倚仗自己的关系和势力,裹挟上峰,胁迫下民,用巧取豪夺的财务,来做布施。本来还期望得到善果,不知道将来反受其害。就好比压榨甘蔗汁去浇灌甘蔗一样,到最后甘蔗汁和甘蔗树都收获不到。
原文
昔有二人共种甘蔗而作誓言:种好者赏,其不好者当重罚之。时二人中一者念言:甘蔗极甜。若压取汁还灌甘蔗树,甘美必甚,得胜于彼。即压甘蔗取汁用溉。冀望滋味,返败种子,所有甘蔗一切都失。
世人亦尔。欲求善福,恃己豪贵,专形挟势,迫胁下民,凌夺财物用作福,本期善果,不知将来反获其患殃。如压甘蔗,彼此都失。
阅读理解
治税治事应当在合理范围之内,所有税筹方案都不能够冲击商业模式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否则可能遭受双失。
我国的金融起步于建国初期对岸党留下的一穷二白,从一开始就是由政府强力保护的安全系统之一;经历了改开和入世,我们现在的金融安全也是建立在政府的强力保护之下的。
马某云者,虽突破、改良了一些金融流弊,但如果以此为由冲击到金融系统的安全,还是要回到政府的强力规制范围里面来。
税务执法领域中有一条叫做:实质重于形式。当业务逻辑无法闭环,业务资料互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税务机关有权依法对业务进行实质判定,进而征税。
一般情况下,合理的商业模式、业务逻辑,税务机关也不会轻易动用这条,在这个框架内去做税筹还是说得过去的。一旦纳税人锦上添花,想用“甘蔗汁”来沃灌甘蔗苗,业务逻辑都无法闭环的情形下,税务机关来核定业务实质也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了。
最近读了好多书,都指明了税筹的目的是经营价值的最大化,这是上限;却没有找到税筹下限的,以此推之,不触发税务机关核定业务实质判断,使业务的税务定性仍在税法框架内进行,才是税务筹划的下限。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