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第十 三重楼喻
三重楼喻
有个成语叫空中楼阁,就是从这里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不写了。
原文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日:“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擊作楼。愚人见其垒擊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复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时人闻已,便生怪笑。
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无有异。”
阅读理解
以前陈佩斯和朱时茂演过一个小品,朱时茂演一南方人,吃馄饨,嫌没有味道,便拿出自己随身带的五香粉,加在馄饨里;拼桌吃饭得陈佩斯看到了,便也要加人家的五香粉,还把五香粉全部倒进自己的碗里。
朱时茂走时,把五香粉得小瓶儿收起来带走了;陈佩斯一下子支棱起来,最后馄饨也不吃了,拿走了店家得大海碗。临了还来一句,我就不信没人管。
陈佩斯看到了朱时茂加五香粉,自己便也要加;看到人家拿走了五香粉小瓶儿,自己也要拿走大海碗,无非就是公平旗号下得多吃多占而已。
而事实中,也有很多企业主,看到别的公司税负底,便也要自己得税负低,看到别人家加成本,便也要加成本;看到别人家逃税,便也要逃税,还美其名曰,和尚摸得,道士摸得,我也要摸一摸。
人家眉清目秀,毛发浓密,藏几个虱子不是太大的问题,自己头上就三根头发,还要养五个虱子,这是在炫“虱子”还是在炫“胆子”呢?
治税求得一果,则更应善晓其因,知来去,知因果,知原理,知权变,知是之所以为是,知非之所以为非,方为上善。然而,知是易而知非难。
京剧经典曲目《八珍汤》中,有个段落:知府常天保幼时家贫,靠老母以疏食熬制八珍汤为生。后常已为知府,常思幼时滋味,便招善作八珍汤之人。碰巧老母寻儿中途病倒客栈盘缠用尽,不得已卖身入知府常天保家为奴,为知府做“八珍汤”,然而再三催逼,不等八珍汤熬熟就要吃。八珍汤得旧时滋味没有吃到,反倒责骂老母。后老母被救,直至知道巡按大人即为失散得老父,才得相认。
好饭不怕晚,修成正果还是要耐心的等待事情的发展过程。
现今得政策调控下,房地产行业躺赢时代已经过去。过去得拿地即赚钱,靠穿越周期撷取利润;后来靠融资,降低融资成本撷取利润;再后来融资成本高企不下,只能压缩回款周期,即所谓得高周转。
魔性的敏捷管理,走偏的多线同步,此时亦传出某厂“十个妇女一个月生娃”的笑话。
现在的地产敏捷管理,还是粗颗粒度敏捷管理,而颗粒度之内仍然是躺赢模式下的那套逻辑。而地产的精细化管理,喊得响的多,真正踏下心去做的却很少见。
以税为论,三大税种的纳税时间管理——何时触发纳税义务,触发纳税义务的时间如何递延,如何削峰填谷。如何优化匹配三大税中的时间关系,如果对已经结束的项目进行复盘,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现今环境下调整颗粒度精度,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对地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进行优化和在此基础上识别和剔除无效成本,才是现今形势下地产获取利润的方向。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