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易所成立,我们要如何转型
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了,有人关注,有人懵,有人看个热闹,有人在想是不是可以买股票了?
大大在讲话中强调,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我们先看定位,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作为审计出身,或者咨询出身,或者财务人员,这个中小企业的主阵地,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应该怎么打,我们有什么机会吗?
先说说事务所,从本质上来说,我觉得一个新交易所的成立,对事务所本身的业务影响不大,无非是有人要去交易所挂牌了,大家疯狂的抢业务罢了。
抢的,无非是个审计而已。
1、内资所为什么没有发展?
我们先看看国内的事务所是个什么样子,国内的事务所大部分都是80年代改制而来的,之前的事务所大部分都是各地财政局下属的单位,后来经过改制,成为了现在的特殊普通合伙。
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意味着,事务所的改变很难,这也是我绝不会开事务所,或者去碰鉴证业务的原因。
因为事务所本身的环境和传统,就不是市场化的,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事务所,也不可能做到市场化,那么你说改革,你改的动吗?
为什么最近十年,经济发展变化这么快,而事务所还是十年前的老样子。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都有深刻的体会,事务所不是为企业服务的,也不是为股民服务的,更不是为市场服务的,而是为国资委,证监会等等监管机构,它是一种监管的手段和途径之一。
而这种监管的途径,也是我们目前事务所最大的一块业务,审计。
所以,它可能发展吗?
这其实是一个新的时代方向和机制的问题。
我们想一想,我们第一天进了事务所,是什么?
不是思想的开放,不是创造和创新
事务所里不需要思想,而是把你锁在更小的框里。
干活、底稿、模板
2、四大
而四大就不同了,我一直鼓励很多小朋友,去四大。
原因很简单,因为体制不同。
进入四大,进去之后其实有很多条线,而且中途也可以改线,可以做审计,做咨询,甚至做IT,做税务,做理财。前段时间,新加坡的一个四大的朋友,她说审计太累了,她要转行去其他部门了,还是在四大,但是不做审计这条线了。
这代表着什么呢?
这就是一种体系和文化,也就是,这些专业,这些知识,是沉淀在体系之中的。而内资所,其实每个人的专业和能力都是沉淀在自己的脑子里的。
所以在四大,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不同部门合作的项目,不同部门合作的活动。我咨询完一个项目,你审计就可以直接利用,你就可以知道风险在哪里,整个体系都是可以把握的。
各个部门之间,各条线之间,不是互相埋雷,而是审计促进咨询,咨询推动审计。
再对比内资所
内资所审计和咨询是反向的,甚至互相埋雷。
比如不同的两个合伙人,他刚做完审计,另一个人就给企业说了,我知道他是怎么审,我告诉你啊,是不是这里有问题,是不是没解决,咨询我来帮你做。去炸掉自己的同事,然后去抢业务。
甚至很多审计,还顺便卖卖咨询。这个审计做完了,你看你们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来帮你咨询吧。
然后更典型的,别说是审计员了,就算是项目经理离职了,他都不愿意把自己手上有的业务给自己的老东家去做。比如他从立信辞职了,他手上弄个业务,他宁愿把这业务给信永,给天职,也不给自己的老东家。这种情况也特别多,为什么呢?
这就是内资所与四大完全不同的文化。
一个是1+1<2
一个是1+1>2
所以我们看到四大做了非常非常多的事情,除了审计,咨询业务风生水起,IT业务,人事业务,家族办公室,税务,安永和KPMG的视频号每天从早到晚在开直播,而内资所为什么就做不到呢,其实就很清楚了。
3、撕裂
回到内资所,这就是撕裂。
事务所逼着聪明的人都走了,因为这个体系下,越做越累。
所以,你觉得,内资所可能有创新吗?
再去看看四大玩的东西,你就觉得完全不同了。
所以为什么四大转型非常快,而内资所变成了内卷。
审计风险是不可控的,因为没有标准。
除非这个业务你不接,否则,风险就在你接业务的那一刻,就存在了。
按照我们的审计流程,在签订业务约定书的时候,在做初步业务活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进行了第一轮的风险评估了。
然而,如果这一关都过不去,后续的审计程序也就不用提了。
而内资所,你做过的大部分业务,是不是先签合同,先收了第一笔款,才干活。
因为得挣钱。
所以钱和风险,和专业,需要有一个权重。
在国外的体系中,首先是专业,金钱是专业之下的东西。
而国内的体系中,是现有钱,才有专业。
权重不一样。
就像我之前接手的四大的一个案子,四大连初稿都出具了,因为一个小事情,几乎没有任何风险的小事情,四大认为不符合会计准则,于是撤了,这业务不要了。
一个非常大的业务,足够一个小所吃一年的业务,初稿都出了,说扔就扔,原因是,他们觉得这是在侮辱和践踏他们的专业,他们觉得法院乃至国税局的说法都不合理。
为什么四大可以这样呢
这就是事务所的文化
文化是什么
就是一个事务所的基因,一个事务所的定调
如果一个事务所文化就是挣钱的,那么他的风险权重能占多少呢?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事务所,出事了就散了
事务所的撕裂是什么?
就像当年的国党一样,虽然都是一个党
但是各有各的军队,各有各的部署,各有各的体系
有老蒋的,有老汪的
有南京,有重庆
最后只能奚落到台湾
而我们刚才说的四大,刚好与内资所相反
内资撕裂
四大聚焦
为什么能聚焦,聚焦意味着什么
就是不管是疫情,还是任何的周期变动,都能保持稳定的不变,不会散架。
这其中,一定坚守了一些东西,坚守住了行业本质,然后才跟着环境变化而调整,具有抗周期性和抗风险的能力。
包括四大在中国的改变,坚守,然后才能抗住。
审计和咨询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香港也能和国内进行融合。甚至连台湾他都能融合在一起。
而内资所是干不成的。
4、为什么上市公司总是暴雷
说完事务所,再说说事务所散伙的源头,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一暴雷,事务所吓得恨不得尿裤子
我们先看看这些年的这些公司,其实变化非常大,差异也非常大
我们做了这么多公司和企业,我们有没有想过
那些大型的企业,他们为什么活着,他们是商业为重,还是为资源而活
而那些上市公司,他们又为了什么而活着
对,很多上市公司报表利润都不错,你觉得一个上市公司一年搞个几千万利润的报表,难吗?
但是实际上,是实际上,很多上市公司其实实际业务都是亏损的
没有利润
为什么?
又为什么暴雷了?
其实,你仔细看一看
要么,老板把钱洗干净了,套完了钱,就开始玩游戏了,比如去年暴的那个案子。
要么,老板想去骗人套钱,不料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别人反骗了。
再要么,洗完钱,跑了,剩下的游戏玩坏了。再想回来薅点羊毛,发现薅秃了。
当然,其实也有很多上市公司,在行情好的时候,抓住了机会,上市后,确实是真的是拿钱在扩展核心业务。但是大部分上市公司,其实都在想这个钱怎么拿到自己手里来。
5、中国企业的四个层次
最底层,就是小公司,其实很多就是个壳子公司,走钱的,走账的。比如我最早成立公司的时候,那个塑料袋子,里边放了两个印章就走了。我爸说,你这才叫皮包公司呢,拎个章就是个公司了,还是用塑料袋,你这塑料袋公司。
上一层,就是真正靠经营,靠实干的公司,他为了活着,就必须做出好的产品,好的产品才能挣差价,他才能活着活着。熬到有一天,也许就被资本收购了。
再上一层,就是熬到被资本收购的公司了,他们继续发展业务,为了上市,其实很多公司,在接近上市的时候,就把发展业务,转向套钱了。
最顶层,就是上市公司了,少部分公司,利用资本发展壮大了,来改善商业环境和产业链。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90%的上市公司都是玩游戏的,真正实干的,不超过10%
没上市的公司中,中间有一批公司确实是实干的,因为必须做好产品,才能挣差价。
再就是那一批小微企业套钱的了。
既然有这么四层公司,那么我们做为专业人士,怎么去服务呢?
层的公司就不用说了,肯定被四大瓜分了
其他的上市公司,内资所在疯狂的抢,这些上市公司中,其中也会有一部分的好公司。
最底层的,就是被那些代理记账公司掠走了。
但是其中有一部分公司比较难过,就是那些处于中间圈层,还没有上市的公司,而且还是真正在实干的公司。
这部分企业和公司,怎么去服务呢?
这类企业,就是未来北京证券交易所的企业。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类企业特点,就是理想丰富,实干持家,有创新,有活力,但是实力不足,所以需要继续锻炼肌肉,让自己强壮起来,以达到上市的标准。
这部分企业目前群体非常非常大,而且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谁来服务他们,谁来帮他们练肌肉?
大企业,小企业,上市的,外企的,练肌肉,需求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某个企业产品很好,被一个国际上的头部创投投了。
而这个头部创投投资的公司,很多其实会要求比如四大审计,但是,四大能审吗?
我们看到,北京证券交易所是推进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
其实目前,很多头部的创投机构,他们投资的企业中,有头部企业,也有这种中小企业。
如果你把所有的服务,都当作它投的那些头部企业来服务,那就完了,真的完了。
四大的标准他们接不住。
因为,他们与四大的语言根本不一致。
我曾经接过一个按照,一个成长非常快的企业,一下子就上市了,在国内非常知名。
他们是四大审计,出半年报的时候,他们来找到我。
然后先是诉苦,说四大天天骂他们,他们做不出四大的东西。
另外四大的人也很痛苦,不是想骂他们,这业务真的没法做啊。
更别提什么服务了
就像一个中小企业,它可能确实需要一个财务总监的岗位了,如果你从四大招一个财务总监,会是什么效果呢?
大概率的,既起不到作用,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这就是不同的企业,需求不同。
现在除了互联网,大部分创投投资的,很多都是草根企业,比如先进的制造业,服务业等等。
我最近这几年,接了非常多这类企业。
这类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有非常大的不同
国内的互联网企业没有历史土壤,基本与国外的起步是同样的,所以我们在服务的时候,就会容易一些,有很多国外的案例可以借鉴。
而国内的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呢,这些行业都是扎根于国内的环境和土壤的,这个土壤和环境与国外是完全不同的,那么服务方式也会完全不同。
6、财务的潮流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全新的时代,不再是工业革命后的时代了。
我们从事务所环境看,其实很多合伙人体系是江湖体系,分散,撕裂。
江湖气息有好处,只有江湖气息才能聚的起人,才能上梁山,才能喝酒吃肉。
但是过于江湖气,又会带来更高的风险。
如何平衡,就是个问题。
一个好的事务所环境,绝不是事务所一方的问题,还包括企业的环境,还有新一代的服务的咨询机构的环境。
我们必须要看清未来财务服务的潮流
潮流是什么
就是这个事迟早回来,不会跟你任何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你能看清这个潮流,那么就在这个潮流的方向修路修桥
你就会拥有主导性。
哪怕你修的桥再破
哪怕就是一块木板
所有的人也都会跟随潮流从你的木板而过。
为什么我不再做鉴证业务,因为鉴证业务没有主导性。
没有主导性,也就必然不是潮流
它是因变而变的
如果你看准了潮流
所有人都会回来找你。
7、这个机会怎么抓?
首先做好当下,然后还要有长期的感觉。
我们都说,未来数字化时代,不再依赖于人。
其实时代清除的,是中间不听话的那批人。
就像事务所,中底层其实没有太大变化,而是看顶层怎么搞。
在国内,没有独立性可言,这跟国外完全不同
在国内,标准的制定,标准的解释,执行的过程,都是同一个人说了算。
而国外,制定标准的人就是制定标准,执行程序的就是执行程序,而法官一定是独立于两人的。
国内,比如证监会,你觉得呢?
而且,国内极其善变,极其擅长打补丁。
深化增值税改革,没看出改了什么原则,就看到了税率说改就改,然后再疯狂的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