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资产还是轻资产,公司的战略选择
昨天听了一期讲股市的财经节目,还蛮有意思的。是一位台湾的主持人,他提到了一家科技公司。这家公司是典型的制造企业,给苹果生产手机壳,每年的营收非常可观,旗下也有多家工厂,以及常年高速运转的生产线。投入生产线,产品产出后赚到利润,有了足够的现金后,继续投入扩大再生产,带来更多的利润。。。如此现金到现金的过程循环往复,这是典型的制造企业的运营模式。而这个公司的独特之处在于,公司账面上储备了大量的现金,固定资产在资产中比重非常低,轻资产模式,竟然也可以支撑公司的扩大再生产。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说起来也简单,它的生产线都是租来的。不同于传统的租设备的方式,它是整个生产线都采用了类似租赁的模式。整个生产线的设计和建设,还是公司在规划,但生产线被划分为一些独立的单元,每个单元的成本就是他人的投资。比如整个生产线是1000万,可能就分成了10个100万,由5个投资人分别进行投资。最后体现到财务报表上,资产是别人的,只需要按期支付租金,对于投资人来说,这个租金就是投资回报。
是不是很有创意的模式?
在前不久的一期节目中,董明珠女士说雷军基本上是贴牌生产。那其实格力电器和小米这两家公司,也是典型的重资产与轻资产公司的竞争模式差异。小米贴牌相当于是将生产外包,降低了资产中固定资产投入的占比,而格力电器则是传统的制造企业。
重资产型公司,在借助前提投资扩大市场份额之后,固定成本被摊薄,利润优势就会越来越明显,缺点是掉头很困难。而轻资产公司,相当于是要给资产拥有者再分一块利润,自然变动成本较高,销售量提升对利润的贡献,相比来说就没有那么明显,但胜在轻巧,很容易切换到新的赛道。(这里其实可以划一个本量利分析的图,会非常清楚。有兴趣的可以试试。)
小米的模式,对运营管理的要求蛮高的,要对整个供应链有比较强的控制能力,才能在产品质量、交货期、成品成本之间有比较好的平衡。之前的新品发布,也有雷军临阵磨枪跑去生产线监工的情形,这可能也是失控的体现吧。那前面提高的那家公司,采用类似租赁的方式,仍有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力,与小米相比也是有不同之处。
就简单说这些吧,这个话题要是掰开了看,还是蛮多内容的。权当是抛转引入,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