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料深加工出口免税的九转十八弯
今天偶然看到友号(税乎)一则《出口退税率为零一定要转内销吗?》,基于职业病上12366(我基本很少上这个网页,搜寻功能属于不友好等级),找出前后两者问答。
第一次提问者在8-4提问,而12366于8-7非常努力的回复,而不是打马虎眼;但回复的内容不能满足提问人,于是在8-7立即追问(如图二)
我猜想那个12366回答的人大概率心酸的??不要不要,你咋又提问呢!看过回复内容后,DALE又好奇,这个提问者是不是会接二连三的追问下去。因为我看了答案,还是没回答到问题的关键点。
鸡同鸭讲
这一问一答之间,着实有趣,至少我的眼睛里面充满乐趣。但,我相信,提问的非常不满意,而回答的充满了挫折感。
之所以会出现平行线,完全没有交集,是因为提问者直接走入误区,而回答者跟着掉进坑还用错法令。
考究目前全国各地的12366都发包,发包嘛就是价低者得,价低嘛就是用便宜的人工,然后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充分发挥,为何这么说?因为懂得前因后果的,大都硕果仅存,甚至烟消云散于人海,很难见到小年轻能懂得久远的税收历史。
适法错误
深加工结转的增值税税收政策是(国税函[1998]432号;以下简称98-432函)而不是(财税[2012]39号),然而98-432函早于2006-4-30被批次作废;相信现在的小年轻大概率很少人会去了解一个被作废的文件。
可怕的不是98-432函被作废,而是98-432函是96-123函的延伸,96- 123函是95-19函的尾巴,95-19函是94-239函的遗留,94-239函却是92-146的遗产。绕了这样一大圈,大概率有90%的人已经??。
提问者一个非常关键的词是12366答复者所忽略的:「进料深加工的贸易方式出口」,简单的说就是俗称的「转厂出口」,而这个提问的应该是一个有为的小年轻。
免税的九转十八弯
简单的说,转厂出口都是免税,而关键文件就是(国税发[1994]239号)是参照(国税发[1992]146号)的精神给予不同待遇,这个待遇是因为海关在当时于出口报关单上盖上「不作出口海关统计」而来。
我们来看看这个优秀的历史文件,我摘录94-239函如下(照例图片呈现,不喜无喷,因为腾讯不让):
1994-239函第二条的意思就是转厂出口的,「可以」按1992-146函的精神办理免征生产环境的增值税、消费税。(这里就会有人纳闷了,我没申请呀,那是因为政府体恤自动给你保税业者,这里就不要来跟我辩论,我只是带读者了解情况。)
看那么1992-146函的「精神」又是啥呢?我再摘录如下:
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个1992-146函有四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
1)这个1992-146函是经过海关总署同意的;
(DALE注:怎么税务局的事情还需要平行部门的同意,这,这,这.....)
2)第二条说转厂出口报关单上海关会加盖「不作出口海关统计」;
(DALE注:原来如此....但,人家的海关统计与你税局的退税有啥关系?)
3)第三条说这个转厂出口的,可以去税务局办理「免征生产环节工商统一税」;
(DALE注:这叫好心办了坏事,至少对企业来说是这样,但如果讲政治就闭嘴吧你??????)
4)这个1992-146函被杀两次,第一次2006年被全文废止,第二次被废止第三、第四条。(这情况很常见,如果你第一次见到就代表你看法令看太少)
这个始作俑者的工商统一税又是啥?我百度工商统一税(如下图)
原来这个税目是1958~1973适用,但吊诡的是1973年在中国境内的外商企业还继续执行????....
都是税负闹的
做过报价的,一定能明白,同一个产品成本因为销售渠道的(1)直接出口、(2)内销、与(3)深加工结转出口,而导致直接出口最低,其次是内销的抵扣,最高的是转厂;如果再考虑到采购也有(4)保税进口、(5)内购、(6)深加工结转进口,那么就更加复杂。
总之,深加工出口的贸易方式就是免税,进项转出变成推高产品成本。而来源是海关的「不作出口统计」,我曾问过海关的官员,他们表示这与他们无关??!
那么有没有解救,当然有,只是话说来就长了。有需要的一起喝喝咖啡聊聊天气。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