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内审
一个初创企业,如果是生产企业,产出合格的东西,再卖出去,有了盈利才能生存。如果是商贸企业,卖出东西,挣了钱才能生存。在生产和经营外,为了规范管理,提高效益,才延伸出企划、审计等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不同于执行部门,没有自己具体的事,主要是履行监督职责。
小企业,机构职能不健全,因人分工,界定不清。以财务岗位为例,大企业一个岗位可以干许多年,除了本岗位与相关的,其他的基本不了解。而小企业可能在短期内轮岗财务所有的岗位,各有利弊。以大企业的思维审视小企业的问题,若再缺乏系统务实的思维,很容易陷入批判的误区。
先入为主的思想,不切实际的要求,往往会事与愿违。不同的企业情况,不同的内审定位,都要紧紧围绕内审的职责定位开展工作。
一、对内审人的要求
1.专业经验
审什么,懂什么,这就需要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你审财务,不懂会计,如何审?你审经营,不懂业务,如何审?外行是不能审内行的。
2.认真原则
干什么工作都应该认真,这是基本要求,但却很难做到。核验也要,评价也要,监督也好,若想公正,实事求是,就要认真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工作负责。审计的事项涉及到被审计人和委托人的利益,有矛盾,这就需要审计人坚持原则,遵守规则。内审人最好是有经验的人从事,也可以新人培养,专业、认真、原则好培养,经验没有一线实践,总是短板。当然,也有人通过理论和见闻融会贯通,先当徒弟,再当老师,做得很好。
二、对内审工作要求
1.因地制宜
经验固然可贵,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因地制宜。进入一个规范的大公司,有审计部门且积累多年工作经验的,要学习适应,在基础上拓展深入。进入一个不规范的小公司,内审初建不要急于求成,要调研观察,找到切入点,步步为营,逐步推展。万不可想当然,先入为主,主观片面。
2.内控基础
内控是全员的事,是执行的事,也是内审的基础。内控是标准,是规范,是方向,是目标。不懂内控,不知道标准规范,就迷失方向盲人摸象。内审人要有内控思维,知道所以然,才好对症下药。
3.目标导向
形式服务于内容,表象服务于本质,方法服务于目标。内审人的要求也好,内审工作要求也好,都是为了实现内审目标的。即规范提升,保障效果。效果是检验方法的标准,不要困于形式、表象和主观。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经验的内审小白,最好是去正规的大企业,跟着老员工学内审实操,在实践中领悟。这个过程可能是点面不全,但是一招一式都有套路,成熟的东西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在大企业做内审,也要多岗位轮替,最好是有执行部门的工作经历,反过来再审视内审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如果你有一定经验到一个内审初建小企业,切忌求快心急,也不要固守成见。一个大酒店的厨师,有专业的采购、配菜、帮手,自己只做专长的那一步。一个小餐馆的厨师,可能采购、配菜、炒菜甚至洗刷都是自己的事,若再以经验主义抱怨和质疑,则只能是自寻烦恼,自找尴尬。在一个初创内审的小公司,内审可能还要肩负内控、合规的职能,不能只是发现问题,还要建章立制,培训辅导,最终是解决问题。如果你认为这不属于,那不应该,争辩于对错,而忽视了需求和效果,那就是你选择的问题了。
练基本功的时候,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要中规中矩。实战中,要抛却基本功的形式,见招拆招,借力打力,以致胜为目的。拳脚打的再漂亮,基本功再扎实,实战中用不上,处于败绩,都不值得称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内审重实战,克敌制胜才是内审的价值体现。这个克敌制胜不是天马行空,而是系统理论联系实践的省悟躬行。好的内审是知其理,明其实,善其用,重其果,有为才有位,有值才所价。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