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税率下降时,我们在谈什么?
增值税税率又双叒叕要下降了,5月22日,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将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
此消息一出,财税江湖开始预测,接下来增值税税率是多少。有人认为此次增值税税率调整,最后应该为9%和6%两档税率(2018年初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增值税简化税制,三档并两档的要求)。有人认为最后应该为11%和8%两档税率,较之于9%和6%两档税率,但是政府也要考虑财政压力呀。所以增值税三档并两档短期内个人认为难以实现,所以此次增值税税率调整后,可能会是三档税率11%、8%、5%。
有人肯定又要较真了,说:“你只谈了税率,还有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呢?”。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预测此次调整,可能会从3%调整为1%。
到这有人可能要说了:”你们财税界就是喜欢搞神机妙算,喜欢搞小道消息,以前营改增未出台天天猜税率,然后正式文件一出来,每个人都在朋友圈发消息说:“一切如本仙所料吧。搞定好像每一个人都是政策制定者一样,现在也是这个毛病。”
对于这种批评,作为草根财税爱好者,只能说的确存在这种现象,毕竟财税大咖们都要恰饭嘛。虽然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正式文件之前,早一天知道这个消息和晚一天知道这个消息,并不是有那么大的差别。有人肯定又不服了,说:“消息就是金钱,早一天知道就可以早一天做商业安排”。对于这种言论笔者认为,在目前互联网下大资讯背景下,税收咨询和策划早就过了卖小道消息和卖别人不知道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年代了,以增值税税率降低为例子,我们必须站在供应链角度,站在交易对手双方来考虑,因为商业不是自己和自己玩,更不是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出来混大家都是不是傻子,便宜都让你一家占了?
此时有人说了:“你们说的都不对,人家人大代表,建议增值税采用一档税率8%”。
据新闻报道,全国人大代表、天明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姜明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两会自己带来了《关于增值税税制改革的建议》。“建议增值税采用一档税率8%,将前两档税率降下来,充分体现政府减税降费的决心,另外,以服务业为主的税率6%上升2个百分点。但不能增加这类企业的税负,应该通过调整抵扣政策降低实际税率——允许服务业把人力资源成本列入进项抵扣”。
当然人大代表的《关于增值税税制改革的建议》还涉及其他内容,本文就不复制过来了。本文主要谈增值税税率调整的问题。理论上来说,增值税税率实行一档税率,能够体现税收中性原则,利于增值税抵扣链条的运转。但是理论是理论,实务中税收政策除了考虑理论外,还需要考虑财政压力、考虑税收征管现实等诸多因素。所以短期内如人大代表建议的一档税率是无法实现的。
其实这些年,增值税税率一直在下调。但是各方感受却不是很大。
对于企业方说:“还是太重,没有感受到税收政策红利”。有人就说了:“你企业又不是增值税实际负担者,你有啥感受不感受的”。这种观点是基于增值税原理,也就是增值税具有转价性,消费者是增值税最终负担者。但是此观点忽视了企业能不能把增值税转价出去,还需要考虑产品价格、市场地位等因素,才能考虑是否具有完全转价出去。
对于消费者来说:“专家们不都说增值税税率降低、最终产品价格也应该降低呀,可是这些年税率是年年在降低,怎么价格却连年上涨”。要知道价格不仅仅受税率影响,供需关系、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等因素。
所以增值税税率下降,站在国家整体层面,最终收税是少了的。但是不代表每个企业增值税税负减少。就如同之前数次增值税税率下调,上层意思是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一是确保,不是打包票。二是不能保证所有企业税负只减不增。比如在制造业适用 16% 税率的行业均下调至 13%后,可能存在建筑行业的实际税负反而是上升的,这主要是因为建筑业的进项有上游为16%税率的,一旦上游减税,可抵扣的进项便会明显减少,这样最终税负反而增加(所以有三档变两档税率的改革,也有理论上谈的最终变为一档税率的提法)。所以具体到每个企业,每个时期增值税税负率如何,大层面看所处产业链、抵扣规模等因素,小层面看企业增值税管控。同时还要看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对于增值税税负率实际执行的政策。
实际上经过几次增值税税率调整下来,大家对于税率调整企业应对,应该来说都有一定经验了。比如如何在商业合同中对增值税税率做出规定,比如如何ERP系统中对于因税率调整后,如何对系统制订相应办法。比如在商业谈判中,如何站在交易对手双方考虑彼此之间的关系。所以具体操作和应对层面,企业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也不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甚至有的企业面对频繁的增值税下调,不但麻木了,甚至还满是抱怨,说怎么又改了。是企业感受不到政策的利好吗? 还是出了什么问题?
其实我们在谈增值税下降时,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税收的公平性问题。有人肯定说:“这有什么公平不公平的,都是国家税务总局的政策,虽然具体政策存在各地差异,但是税率这个东西各地主管税局还没谁敢按照自己的口径来”。
我讲的公平性不是指各地执行口径的差异,虽然我们知道目前税收存在各地口径不一的问题。我所指的公平性是在同样税收政策和环境中,因为两套账导致的增值税不公平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先讲一个事情。曾给企业处理因为增值税税负不达标,导致不能企业不能申请十万位发票。企业主要是前期投入较多,进项比较多导致税负偏低。因为企业本身就是一套帐,不存在其他问题。几次写材料自查,找专管员递交材料才把问题解决。
但是在处理这个问题中,与某个代理记账的人员有了一些沟通。因为他们常驻办税大厅,有时你在排队取号,其都会过来拉业务。比如你遇到什么问题呀,你这个问题怎么处理呀。其中对于当时这个问题,记得当时那个人说:“你这个就属于办税人员业务不熟,每个月合理控制进销项,按照税负每个月固定交多少税,就算是两套账企业也不存在增值税税负偏低的问题”。当然我不是对于两套账的诧异,而是惊诧于把两套账的税负控制理论当成了一种似乎在正常不过的做法。
后来随着对很多企业的了解,发现两套账的问题还是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中小企业。笔者曾接触过年收入5-8亿的企业都是两套账。也看过几个新三板企业都是两套账。
两套账存在导致税收不公平,导致很多时候一套帐企业和两套账企业,产品定价和竞争方面可能会出现一套帐企业反而吃亏的问题。这种情况笔者还真遇到过,竞争对手同类产品,参与投标报价,竞争对手给出的价格完全偏离了正常的财务区间。除了战略性亏损外,常人无法理解,后来销售人员因为财务部不让虚开发票的事情,对财务工作进行质疑,说:“人家那公司就可以合同100万,实际可以开出来120万发票,为啥我们公司就不可以,真实搞不懂你们这帮死板的脑筋,公司还要不要业务要不要搞钱了”。这时我们就从业务员的嘴中,明白了那个公司可能就是利用两套账,把利润隐藏起来,然后实现了我们无法理解的报价。
但是有人此刻又要说了:“你只知道两套账的存在,你不知道它为何存在。你知道为什么有两套账吗?还不是因为税负太重”。不可否认目前是存在这个问题,国家其实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也看到了增值税税率下调,虽然目前离企业理想中的税率还有一定距离。就算一个规则目前不太合理,但是有人遵守有人不遵守,很显然对于遵守的人来说就是不公平。而且我想说不管怎么调,这个距离是一定存在的,因为一般来说,税局天然认为企业纳税少了,而企业天然认为自己纳税多了,最好是一分不纳,两者之间本来就不存在可以调和的。所以税法有强制性这个特性,而不是可协商性。
所以国家一方面需要根据实际对增值税进行改革,对税率进行调整。一方面也需要维护增值税的公平环境。因为就算最后增值税变为一档税率,比如8%或者6%,甚至更低。如果不思考征管手段改革,不解决征管问题,肯定还会存在大量的两套账企业,那么这样的话,结果就是老实企业吃亏,老实人吃亏。规则总不能都让遵守规则的人吃亏,除了对不守规则的人进行处理外,更要思考规则本身是不是有问题。
当然在当下的情况下,因为本身税负具有不合理性,以及中小企业各种负担等问题,再加之今年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两套账还是会继续存在的。因为这不是简单的征管问题,这里面涉及的问题很多。但是上层应该在制定合理税率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解决两套账的问题。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