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一下内审的边界
内审边界是个老话题,一直以来争论不休。有朋友说,猫抓耗子是天职,看家护院就过界了,比喻精准。
为什么边界不清?是概念不清,职责不明吗?又似乎不是。检查、评价和咨询的职能很清晰。组织立足,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内审需要有成绩。现实逼迫着内审人不断“创新”,以至于千姿百态,甚至于不伦不类。何止内审如此,会计也从简单记账到管理提升,一样是与时俱进。
内审边界不清,主要因素如下:
1.盲目上内审。有些老板不了解内审,只是道听途说,感觉别人家运行很好,就想上内审。没有考虑自己的条件和环境,有些草率。
2.人员不专业。有些内审人员不专业,只是选信任的,忠诚的,认真的,原则性强的。但是不专业,不明白,不真懂。因为不懂,越界难免,执行力又强,难免更负面。
3.条件不具备。专业内审的认识和经验是基于合规内控规范,来到一个管理基础薄弱的环境,无章可循,无法可依,不知道怎么审了。提出的问题是定性的,模糊的,系统的,不好解决。
4.生存的需要。没有哪个单位闲钱养闲人,有需求,该你的活你要做好,不该你做的活也会安排。越是内审条件不具备,人员不专业的单位,内审的问题更复杂。
一方面,不懂的人蛮干。一方面,懂的人没法干。并非所有设置内审的都是大单位,都有下属独立核算单位,都有规范的内控,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检查监督介入的深了,独立性缺失,坚守独立性,英雄无用武之地,还会招致不担当的指责。
讲独立性的人没有错,讲实用性的人也没错。各家的情况不同,需求不同,就像小马过河,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条件和经历,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只要是适用的就是对的。
还是要回归到内审的概念上,内审就是检查、评价和咨询,促成管理目标的实现。秀才斯文,兵荒马乱,衣食无着,就不要那么多讲究了,该挑水挑水,该下田下田。其实大道至简,世事洞察皆学问,内审的根在实务中。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