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为什么系列2为什么卖鸡蛋的大妈比我还懂会计
在上次的文章中,笔者谈到了用现金流法计算“投资收益”。有人可能说了你这个是什么路数。我说这是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路数,再直白点是来源于卖鸡蛋大妈的路数。
假设王大妈和某鸡蛋厂合作,大妈从鸡场拿货,一个鸡蛋0.5元/个,王大妈一次性拿了200个,同时支付鸡场特制拖盘5元,后期无损返回鸡场可返还王大妈5元。另外鸡场卖给大妈的鸡蛋,属于对外宣传的农家走地鸡笨蛋,所以每天王大妈在街边出摊摆出鸡蛋厂的鸡蛋,可以获得所谓推广费6元/天。第一天王大妈支付给菜市场管理人员3元的管理费(一天一元卖三天),当天菜市场鸡蛋价格对外售价为2元/个。第二天王大妈把托盘换为自家的竹篮子,取回5元托盘费;第二天菜市场鸡蛋价格为1.5元/个。第三天对外售出全部鸡蛋每个以1.6元/个卖出。三天王大妈获得推广费共计18元(每天6元)。
现在问题来了,王大妈卖鸡蛋赚了多少钱?王大妈掐着指头,算了出来。王大妈是这么算的,自己到手的钱=1.6*200+18+5=343元,自己支付的钱=200*0.5+5+3=108元,王大妈赚了=343-108=235元。
有人说:“你这个卖鸡蛋不是生活中的例子,而且谁家卖鸡蛋,还看当天菜市场价格呀,市场价格多少和王大妈没有一毛钱关系啊”,我说你别着急,这么写一则是与后面打下伏笔,二则本文是通过案例把相关问题阐述清楚,读者万万不要陷入细枝末节。
有人说:“这个例子和我会计有什么关系呀,难道我会计连大妈都算不过”,如果你看到这只是这么理解的话,说明你很有必要继续读下去。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而是说我们在会计分录里把自己搞丢了。此话怎么讲?且听我一一说来。
在上面王大妈卖鸡蛋的例子中,如果我们把鸡蛋换为股票,此时我们初学者就会不知所措。我把相关数据改一下。
大妈购入股票,每股0.5元,共购得200股,大妈取得此股含宣告尚未发放现金股利5元,后期王大妈可取得此股利5元,王大妈支付105元;另外王大妈支付相关税费3元。王大妈每天可以获得股利6元。第一天每股市价为2元/股,取得股利股利6元;第二天王大妈取得宣告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5元,取得现金股利6元,第二天每股市价为1.5元;第三天取得现金股利6元,对外售出全部股票,以每股1.6元卖出。问王大妈此项投资赚了多少钱?
这个案例只是把鸡蛋改为股票,含宣告尚未发放现金股利5元相等于支付鸡场特制拖盘5元,后期无损返回鸡场可返还王大妈5元”,每天可以获得股利6元相等于“每天王大妈在街边出摊摆出鸡蛋厂的鸡蛋,可以获得所谓推广费6元/天”,第二天王大妈取得宣告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5元相等于“第二天王大妈把托盘换为自家的竹篮子,取回5元托盘费。”每股市价相当于“当天菜市场鸡蛋价格对外售价”。当然我们要知道,通俗化和比喻,本身就会存在内在缺陷,一是显得不那么专业,二是比喻和通俗化不是那么恰当,但是如果能够把问题说清楚,做一些尝试也未尝不可。
如果把鸡蛋换为股票,你问很多学过会计的人,我大妈股票赚了多少钱。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先写分录。
第一天:
取得股票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 100
应收股利 5
投资收益 3
贷:现金 108
收到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6
贷:投资收益 6
借:现金 6
贷:应收股利 6
公允价值变动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00
贷:公允价值变动 300
第一天会计利润=300+6-3=303
第二天:
收到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6
贷:投资收益 6
借:现金 6
贷:应收股利 6
公允价值变动
借:公允价值变动 1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00
收到已宣告未发放股利
借:现金 5
贷:应收股利 5
第二天会计利润=-100+6=-94
第三天:
收到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6
贷:投资收益 6
借:现金 6
贷:应收股利 6
出售
借:现金 32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00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00
投资收益 20
第三天利润=20+6=26
把分录写完后,有人就开始把投资收益的科目涉及金额开始统计了,投资收益=-3+6+6+6+20=35元。王大妈赚了35元?怎么感觉哪里不对呀。于是有人说你这个分录错误,还要做一个分录数据才对。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0 ,贷:投资收益 200。于是乎投资收益=35+200=235元,这下好了,和王大妈掐指一算的赚了多少钱是一致的了。
可是我们知道按照新金融工具准则,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无需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为投资收益。那么我们会计如此还算不出来王大妈赚了多少钱了?其实深究背后的原因,就是我们会计深深陷入了分录的泥潭,不能自拔。拿到一个会计数据,我们第一反应是分录,这本身不是什么错误,条件反射没有错,错在我们被分录蒙蔽了双眼,忘记了卖鸡蛋的那个简单的事情。
如果通过以上卖鸡蛋和买股票的王大妈,你只是学到了王大妈的现金流计算赚钱大法,很显然还是不够的。在以上王大妈卖股票的分录中,每一天我都写了每天的会计利润。第一天会计利润=300+6-3=303,第二天会计利润=-100+6=-94,第三天利润=20+6=26。把三天的会计利润一加总,我们可以得到三天会计利润=303-94+26=235元。此时问题来了按照现金流计算235元,和会计利润235元相等。这是巧合吗?还是笔者故意这个案例凑数据呢?此处你可以先思考一下,我先做个埋伏。
有人可能说,你以上的案例数据,严格来说不太严谨,能不能以教材案例数据来说明一下呢。当然没有问题,下面我们以我们熟悉的案例来继续说明这个问题。
案例:2019年1月1日,甲公司购入乙公司流通的股票2万股,每股市价11元,其中包含宣告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1元。另外支付相关税费1.5万,上述款项已经用银行存款支付。1月15日收到宣告未发放的现金股利。6月30日收到乙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每股0.3元,7月15日收到现金股利0.6万。2019年12月31日,每股市价15元。2020年1月31日,每股市价为12元。2020年3月5日将公司持有的股票全部出售,扣除相关费用后,甲公司收到35万。(以下单位为万)
一:会计分录法
2019会计处理:
2019年1月1日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0
应收股利 2
投资收益 1.5
贷:银行存款 23.5
2019年1月15日
借:银行存款 2
贷:应收股利 2
2019年6月30日
借:应收股利 0.6
贷:投资收益 0.6
2019年7月15日
借:银行存款 0.6
贷:应收股利 0.6
2019年12月31日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
2019年会计利润=-1.5+0.6+10=9.1万
2020会计处理:
2020年1月31日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6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6
2020年3月5日
借:银行存款 35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0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4
投资收益 11
2020年会计利润=-6+11=5万
二:现金流分析
2019和2020年会计利润总计=9.1+5=14.1万。按照现金流计算办法,现金流入=35+0.6+2=37.6万,现金流出=23.5。现金净流入=37.6-23.5=14.1万。其实上面笔者说要大家思考下为什么,有人可能不假思索的说,这还要思考吗?也对,这个可能压根就不需要思考,因为王大妈来说,我赚了多少钱(会计上的利润),最终和多少钱到王大妈口袋(现金流),两者是一致的。因为不可能说王大妈自己一算赚了235元,摸口袋发现才234元,那么一元要不是某人买了鸡蛋暂时没有付款给王大妈打了欠条,要不就是王大妈自己找钱找错了,或者是搞丢了。
有人又说了,你给我说这么多有啥用呢?考试不会考我王大妈卖鸡蛋赚多少钱,也不会考我王大妈买股票赚多少钱呀。如果读到这你还没有在以上的案例中窥探到一些什么的话,笔者可能还需要说明一下。
以上面案例来举例说明,考试一般会说“甲公司2020年处置乙公司股票时的投资收益是多少”, 然后下面一般四个选项。也就是一个单项选择题,才几分。但是字数可能达到几百个字。如上案例,又是什么公允价值上升,又是什么公允价值下降,又是获得股利。然后问处置时投资收益金额多少。如果我们从取得、持有、处置的三个期间的所有分录写出来,然后得出投资收益金额,那么这花费的时间也太多了。
当然有人说,我们学到了处置时的投资收益公式法。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出售时的公允价值-初始入账金额+或-公允价值变动余额。这种公式法也是可以快速得出处置时投资收益金额数据。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35-20-4=11万。
那么这里能否用王大妈的会计学,赚了多少钱等于装入口袋里多少钱呢?当然可以,现金净流入=37.6-23.5=14.1万,14.1万=19年会计利润+20年会计利润。如果知道19年会计利润,2019年会计利润=-1.5+0.6+10=9.1万,那么20年会计利润=14.1-9.1=5万。处置时计入投资收益是5万吗?很显然不是,因为20年还有个“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6万”,剔除这个才是投资收益11万。有人说你这么算,很显然没有前面的公式法来的直接呀,似乎这个大妈会计法没啥优势呀。如果题目换成“影响2020年度损益金额是多少”呢?
现金净流入=37.6-23.5=14.1万,2019年会计利润=-1.5+0.6+10=9.1万,那么很显然“影响2020年度损益金额是多少”,可以很快得到数据。有人此时可能还会说,我没看出什么优势,写分录一个一个写下来,写字快一点两个算法差不多。也有人说这个大妈现金流法,只针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嘛?那么我们还最后看一个案例。
2019年6月30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租赁合同,甲将办公楼出租给乙公司,租期1年,年租金320万,当日办公楼公允价值为2000万,账面价值为800万。2019年12月31日,办公楼公允价值为2500万,2020年6月30日,甲公司收回办公楼并将对外出售,取得价款3000万。甲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考虑其他因素,不考虑2019年办公楼折旧,问上诉交易事项对甲公司2020年度损益的影响金额是?
现金流=3000+320-800=2520万,现金流=19年损益+20年损益=2520万。19年损益金额=160+500=660万,19年影响损益金额,一个是租金160万,一个是公允价值由2000万变为2500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500万,当然固定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计量,计入其他综合收益1200万,不影响损益。其实这么算是很快可以得出19年损益金额660万的,然后直接可以得出,2020年度损益金额=1860万。
但是有人说,我就喜欢用分录法,把从头到尾分录清清楚楚的写出来,然后一目了然。如果用分录法,2020年分录如下:
2020年
租金收入
借:银行存款 160
贷:其他业务收入 160
出售房地产
借:银行存款 3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500
其他综合收益 1200
其他业务成本 800
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2000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500
其他业务收入 3000
如果根据写分录来算,根据上诉交易事项对甲公司2020年度损益的影响金额=160+3000-800-500=1860万。
王大妈的现金流量法是否只有这些应用呢?如果至此你还没有举一反三的话,还是需要对此文读完后进行以下思考,然后尝试着对自己的分录法进行反思一下,然后拓展一下在其他方面的运用,当然笔者后续也会就此进行相关探讨,请持续关注会计为什么系列。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