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期话准则
诞生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会计准则,客观上需要给予企业一定的可选择空间。在确保从业人员可一致理解的前提下,通过职业判断来落实企业出资人的价值观,是企业会计准则能够得以存续或不断发展的充要条件。
技术变革驱动下新业态的不断诞生,需要会计准则不断给出可供选择的技术规范。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需要企业对不断增强的不确定性加以清醒应对,这同样需要会计准则在技术规范上给出可行的指引。
为了应对无法回避的多重代理关系中相关主体间博弈行为,需要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的相机演变来确保各类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聚焦到会计行业而言,监管方与被监管方围绕职业标准的博弈必将成为永恒的话题。
近十五年来,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战略推动下不断演进和壮大的。对于曾不同程度适应了计划经济环境下“打酱油的钱不能用来买醋”、“买棺材的钱不能用来买药”的业内业者而言,在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上均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就资本市场层面而言,“通道”+“额度”的增量准入机制以及以量化财务指标为核心的存量考核机制,“锻造”了我国上市公司超强的利润操纵倾向。公司治理机制的缺陷助推着上市公司大股东在公司并购过程中的“利益输送”或“职务侵占”行为,巨额商誉产生的“始作俑”者断然不该“归罪”于会计准则。
尽管我国会计准则在制定或修订过程中时刻注重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表”,但为了应对上市公司挥之不去的利润操纵行为,在准则执行过程中的不时“调表”也就在所难免了。
为了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目标,准则制定或修订的核心流程就是也只能是语言表达方式的转换,中英文两套话语体系之间的鸿沟最终也给我国会计行业相关从业人员学习和理解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笔者近十五年来一直聚焦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力争撰写一些解读性文章,帮助广大实务工作者理解、消化日益庞杂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19年12月出版的《会人会语话准则》就是这一阶段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梳理演变路径、透视博弈轨迹、剖析指标变化、阐述实施对策、探索实务落地”既是我写作这些应用性文章时的出发点,也是《会人会语话准则》一书的内容提要。

无法料想的是,《会人会语话准则》刚刚问世,就赶上了这次严重的肺炎疫情,宅在家中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同行业者的不二之选,期待拙作《会人会语话准则》能够陪伴部分业内同行度过茶余饭后的难耐时光!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