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人不能依赖税务人员的解答或“辅导”
遇到涉税问题,很多疑惑不解、犹豫不决的财务人员,天然的想到问税务部门的人员,且信赖、依赖税务人员的回答。这种做法,是有弊端的。
且不说税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回答可能有错误。即使税务人员的回答没有错误,因为其“屁股”决定了其“脑袋”倾向于输出多收税的结论。税务人员为了控制风险,宁可多收败诉,不可少收渎职。败诉只会丢人,渎职可能坐牢。税务人员“不征税”的回答、比“征税”的回答,正确性和可信性高得多;但税务局给出的“不征税”的回答,比征税少得多。
“征税”的回答,除了真的需要缴税,还可能包含:1.回答者实际上不明白,不懂装懂;不想说自己不知道,又不想承担风险,于是说征税。2.回答者知道这个问题有多种理解,有争议,可征可不征,为了规避渎职的风险,说征税。
“不征税”的回答,错误的概率相当低,原因是:虽然有可能回答者不清楚,说错了。但这种情况,根据前面的分析,知道自己不清楚的回答者,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要么坦诚自己不熟悉该问题的领域,不表态;要么回答征税。只有不知道自己不清楚,以为自己清楚的“糊涂”人,才会给出错误的回答。
因此,遇到税收问题,不是不能问税务人员,而是要在问了之后自己判断,不能直接执行税务人员的回答。
“依法纳税”、“依法征管”,是永远正确的废话,它解释不了同一类型的业务,为什么有的地方免税、有的地方征税,以及税率不一致;它也解释不了为什么征管局认可的方法,稽查局不认,以及当地税务局认可的方法,上级局不认可。税务处理方法被税务系统自己翻烧饼的例子,司空见惯。所以,纳税人,不能依赖税务人员的“辅导”,要有自己的理解、见解,要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自己承担责任的担当。有的事情,尤其是有争议的事情,“不问”,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问题,是“问”出来的“题”,你问了,就来了难题了;你不问,也就没有“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