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职问答]吃着月饼说薪水
最近家里事多来不及回答网友提问,今天先回答一个网友关于薪水的问题吧。
这个网友的问题是关于降薪的。凑巧的是,9月恰逢米粒的《十年涨薪30倍》出版三年。先自己撒花~
呃,不过这个网友要是看着涨薪的书想着自己降薪的问题,应该是蛮搓火的
别急别急,为薪水生气很正常。“薪”这个汉字啥意思?不就是柴火吗,柴火不用来烧火还能叫柴火么
二线城市30岁妈妈的烦恼
1
原来的外企组织架构调整,成为被裁员大军中的一员(过程曲折原因复杂,略去不表)
2
找了小半年工作,大公司竞争激烈进不去,小公司同等职位的工资又给得很低,我能接受降薪,但降20%以上不能忍!
3
现在得到个offer,是同行业内小有名气的民企,不过和以前的外企比起来肯定不入流啦!
4
不过还是挺想去的,不止是title比以前高(财务副总监),职责也比以前在外企时宽,感觉挺锻炼人的......
5
看上去年薪比以前高,但其中30%是浮动绩效工资,要每季度绩效考核合格后才能拿到,所以其实固定薪水比以前低了将近10%,福利也没以前好,所以算总账等于是降薪了......
6
新工作离家远,上班路上的时间是以前的快两倍了!以后家里娃要经常哭着找妈妈了......
她问了米粒三个问题:
1 这个offer我该不该接?
2 能不能接这个offer的同时再跟对方谈谈提高固定薪酬的比例?
3 去民企,或者说从到大公司到小公司就一定要降薪吗?
先直接给答案:
1、接
2、可以试试,但不要抱太高期望
3、80%的情况下是的
先说第三个问题。由于米粒的书出版三周年,所以先说点这本书的精髓(say again:请忽略书名的恶俗)。如果您把这本书看到后记,应该看到一句话:职业平台对涨薪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为了应这个书名励志的内核,所以写书时米粒没有说得太直白,现在通俗地解释这句话的实质涵义是——
当工作所在国家和城市确定的情况下,决定打工者工资高低最重要的因素是行业,以及就职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换句话说,越在行业龙头企业,你的工资越体现公司的实力,而不是你自己的实力。
所以要通过跳槽涨薪,如果职务和职责不变,只有向高利润行业、知名大公司跳。
您的问题在于,外企式微,新职位少竞争激烈,如果自身硬件条件不够优秀,很难得到同等职位的offer。什么样的硬件条件够优秀?就是米粒常说的,在35岁前努力提升学历(硕士),努力考证书(对财会工作而言),努力提升英语水平(对外企或跨国集团而言)。假设您是财会硕士学历+CPA或AA等国际知名证书或知名财经院校MBA+英语流利,找个同类外企财务经理的职位不是难事。
您达不到进大公司的硬件条件,就只能做好降维找工作的准备。何况,您现在处于失业状态。空窗越久,谈薪时就越会被HR砍价。米粒见闻过的案例和自身的经历都验证了空窗一年以上的求职者不断妥协的过程——从开始找工作的不甘心降薪、不断拒绝新offer,到设定降幅底限还不能如愿获得offer,最终接受工资腰斩的更差的offer。
所以对您来说,考虑到未来增加的机会成本,应该接受这个offer,虽说固定薪酬比以前低10%,但总好过呆在家里发霉将来降薪幅度更大。何况,30%的浮动绩效工资未必就拿不到一毛钱。
说到浮动绩效工资,您认为“民企通常是人治的,财务职位又不和收入业绩直接挂钩,绩效考核通常是老板主观判定,能否拿到不好说”。是的,浮动薪酬比例大确实是国内公司和外企薪酬结构的不同之处,但这其实更符合激励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坦白说,我是离开了外企圈才渐渐明白,外企采用固定薪酬+年终奖的薪酬政策的原因:有利于人员稳定。
外企为什么会追求人员稳定而放弃激励员工创造高绩效带来的企业效益?因为它们在各国一线运营子公司中,中基层岗位的人才保留成本通常低于招聘新员工的成本。人才保留成本就是高比例的固定薪酬,所以即使外企现在工资没有优势,但如果仅比较中基层岗位的固定工资,还是外企比国内公司高。但外企由于有很多工作需要跨国沟通合作(比如要求英语好),还需要外国员工认同母公司所在国家的文化,而它们对外国人才市场供需关系及外国人才求职偏好的应变力又不如外国的本土公司,所以招聘到符合自己要求的新员工的成本就比本土公司高多了,所以常见外企招个普通岗位都会找猎头运作,不是说这些外企有钱任性,是它们要求太多。反正一线运营子公司的中基层岗位多是在完善的管理体系内稍加培训就能上手的螺丝钉,而这些螺丝钉岗位绩效表现再优秀,对企业的贡献也微乎其微,为什么不提高固定工资留住他们呢。
所以回答您的第二个问题,您可以去和对方HR谈判薪水,但最好多准备几个策略,比如从职级角度切入,争取要到匹配职级的市场平均薪酬(毕竟title比以前高了),或者从自己的经验胜任度更高切入,争取要到高于同职级薪酬区间均值的薪水。千万别流露出只想提高固定薪酬比例的强硬态度,这只会让对方觉得你极度不自信通过绩效考核拿到浮动绩效工资。
回到您的第三个问题,自身硬件条件不够又运气不好被挤出行业龙头企业,就不得不降维再就业。所谓降维,表面上是指降薪,其实要降的又岂止是薪水。包括团队甚至高管、老板的知识素质能力比以前low,也包括公司的管理成熟度比以前低,如果心态上没有对这些降维做好充分准备,就会在入职后常常抱怨:流程如何如何乱,老板如何如何不靠谱,同事如何如何笨得连基础技能都不会。但抱怨之余请想一想,自己有方法和能力解决或改善这些吗?
没有就别BB啦,没有就更印证开始说的那句话:越在行业龙头企业,你的工资越体现公司的实力,而不是你自己的实力。
降维,让外企或是大公司的人心酸之处便在于此:新雇主把你的工资降了,但对你的能力要求却提升了。然而心酸的另一面是有更多机会锤炼自己的能力弹性,有宽阔的上涨空间。能力弹性越大,就越有在市场上获得高薪的可能。
就您获得的这个offer而言,不管最终跟对方谈薪是否成功,就能力弹性上涨空间来看,米姐认为还是值得尝试的,毕竟我们多数人都要在职场中摔打至少30年,我们追求的涨薪是长期、稳定、可增长的钱,不是短期兑现的支票。别说您现在失业缺少谈薪话语权,即便是在职骑驴找马,在跳槽决策中,为了长期获得更多的钱,有时也需要在短期承受一定的损失。
至于您留言中提到的新单位离家远,不能照顾宝宝,我只能说您需要明确自己求职的核心诉求,如果您的核心诉求是薪水,或者是长期可增加的薪水,这些都不是事儿,如果您真的特别在意家庭和生活质量,您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核心诉求,放弃对薪水的要求。
米粒不止说过一次,凡是选择困难,都缘于太贪婪。我更愿意把您对上班路途和宝宝委屈的吐槽归结为您对这个offer工资不满衍生的情绪宣泄。这点只能您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自己进行心理建设了。
祝您好运重新入职。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