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入收藏 English 可做什么 帮助 | XBRL中国 会计准则委员会

并购重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康愉子 / 2019-09-15
文字 正常
  • 标签:
  • 并购重组
  •  
  • 声明:本文由会说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中国会计视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总之, 并购重组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对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事件的评估,同样是很复杂的一件事情。

    并购重组在资本市场挺受欢迎的。

    让资本市场期待的有价值的并购重组方案,往往能带来股价上涨,市值的大幅提升。比如之前顺丰的借壳上市,股价一路向上,类似的还有今年借壳上市的居然之家,也让股价有了好几个涨停。可以说,类似的并购重组对参与的多方都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并购重组都能带来股价的上涨,比如白云山并表广药集团,历经几个月的停牌后,股价甚至还有下跌。

    过去A股市场的并购重组案例,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案例,而重组后的股价变化则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要从投资价值的角度去看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不同类型的并购重组,有不同的估值逻辑,所注重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下面,简单针对重组业务进行梳理,侧重解释一些概念和基础逻辑,希望能有参考价值。

    关于什么是并购重组,并没有一个在法律法规中明文规定的定义。一般地,并购重组默认是指除了经营性的资产交易以外的业务,比如,采购一台设备是属于经营性的业务,但如果通过股权置换之类的方式,把另一个公司的生产线纳入到自己公司,就属于并购重组。

    关于并购重组的分类,在《劳阿毛说并购》这本书里,引用了华泰联合在2008年首次提出的并购重组的三种分类方式:借壳上市、整体上市和产业并购。

    借壳上市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市场案例也比较多。

    简单说,就是想上市的公司,将资产注入到已上市的壳公司,并取得原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的运作模式。

    比如,顺丰快递就是通过借壳鼎泰新材,采用了资产置换+增发换股的模式,成功上市。当时,鼎泰新材公告:拟议全部资产及负债与顺丰控股全体股东持有的顺丰控股100%股权的等值部分进行置换。交易中拟置出资产初步作价8亿元,拟置入资产初步作价433亿元,差额部分由公司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自顺丰控股全体股东处购买。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也相应发生变更。

    近几年借壳上市的案例很多,就说2018年,虽然市场行情不好,但借壳上市也有十多起。2019年年初,居然之家借壳武汉中商,也是非常经典的案例。

    借壳上市常被市场说成是弯道超车。相比正常的IPO上市,借壳上市可以说是成本最高的,有很多的局限性。

    证监会出于保护中小投资人利益的考虑,会关注双方的对价,被借壳公司不能定价太低,而借壳的公司则不能有太大溢价,与常规IPO相比,借壳上市几乎不具有融资功能。

    借壳上市的交易过程,是双方控制权的变更和股权置换,被借壳公司原股东,会将壳公司作价置换成重组后新公司的股权份额,对借壳公司大股东来说,会导致股权的进一步稀释,如果壳公司市值比较大,对股权的稀释效果就更明显。

    交易过程中,双方通常有业绩对赌协议,这可能会成为新管理层的掣肘。

    如果有融资需求,在借壳上市的同时,也可以同步考虑非定向增发,但会更进一步稀释大股东控制权。

    以上这些,最主要还是监管机构有包括原壳公司中小投资人的考虑,让借壳上市的交易,在完成市场博弈的基础上,也会受一些政策方面的影响。也因此,相比而言,借壳上市后的公司,股价上涨概率更大。

    当然,借壳上市成功后,股价的涨幅也会有较大差异,比如2012年的华数传媒,甚至有高达2564%的涨幅,而普罗医药,则只有15.39%的涨幅。最主要还是取决于交易的对价, 以及借壳上市的公司自身的质地,当然还有停牌前壳公司的市值。典型的比如,顺丰控股和居然之家,找的壳公司比较好,公司自身的盈利能力和业绩也都很不多,之后股价上涨就非常明显。当然,市场也有投机的需求,公司的热点也会很大程度影响到公司定价,比如360通过借壳上市回归A股,就有受中概股估值的影响。

    整体上市

    整体上市和借壳上市其实有类似之处,区别是,整体上市通常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将非上市部分的资产,注入给上市公司,也就是关联方之间的交易,交易完成后,不会发生控制权的变化。

    2018年比较典型的一起整体上市案例是白云山,白云山控股股东广药集团将所持有的广药集团的股权,转让给上市公司,由上市公司实现对广药集团的合并,同时完成的还有对王老吉药业的合并。

    整体上市的案例,在国企改革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比如中油资本,其前身济柴股份是中石油旗下的一家动力装备研发制造企业,在面临退市风险时,进行重组,中石油将旗下的全牌照金融资产,包括昆仑银行、昆仑金融租赁、昆仑信托、中意人寿等,全部注入置换到上市公司,完成了金融资产整体上市。

    而另一家上市公司长城电脑,则是通过吸收合并的方式,合并了上市公司长城信息,同时, 控股股东中国电子将旗下的两个优质军工企业中原电子、圣非凡注入到上市公司范围,完成整体合并。

    整体上市咋一看是好事,但仔细看可能也并非如此。

    整体上市通常是出于国企产业整合的需要,私企这样操作不多,私企巴不得都拆分上市多融资多造富。但说到国企,就不得不考虑政治因素、执行效率、内部权利纠葛等这些问题,有时候,甚至还可能涉及利益输送。所以,我对整体上市的概念其实不是特别感冒。

    市场对整体上市的反映也不如借壳上市,倒是在2105年整个市场炒国企改革概念的时候,有比较大的反映,之后就比较平淡了。比如,当年天康生物将畜牧业务注入到上市口径整体上市,迎来了一波上涨,但之后股价很快又回去了。广药集团注入到白云山,停牌后股价反而是下跌的。市场不看好的声音包括:对少数股东权益作价太贵;新并入业务毛利率太低,反而拖累了公司整理盈利能力;原管理层能否完全实施对新业务的管控。。。

    涨得比较好的可能是那些之前已经有退市风险的公司,已经没有盈利能力就是在苟延残喘,那整体上市更像是一场关联方之间的借壳上市,是一次彻底的换血重组,新的业务很可能会因此焕发生机,比如济柴股份到中油资本的转身。

    所以,我想,对于整体上市的并购重组案例,从投资的角度,可能需要重点关注这样几点:

    新纳入的业务与原有业务的相关度,能否很好协同,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或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新纳入的业务本身的质地,有没有不错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是会成为上市公司的助力还是反而会拖累上市公司。

    交易的对价。整体上市通常是关联方交易,定价不是基于市场博弈的结果,可能会有失公允。

    交易完成后的管理层。

    只有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权衡后,才可以分辨出整体上市从长期来看是不是利好消息。

    产业并购

    产业并购是上市公司向市场中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并购,在《劳阿毛说并购》里,总结了产业并购与其它类型相比最显著的特点:

    首先,产品并购是完全以上市公司为主体来推送和实施的,而不是上市公司股东;其次,产业并购不是关联方交易,而是典型的市场化交易行为,并购的定价也完全是市场博弈的结果;再者,产业并购具备一定的产业逻辑,横向扩大规模形成市场优势,或者纵向延伸供应链深度,或者借助并购实现产业转型。整体上市通常也是出于产业整合的考虑,但这通常是早期国企上市时的遗留问题。

    产业并购的案例也很多,包括之前风靡一时的乐视网,曾并购花儿影视,踏足影视行业,蓝帆医疗在2018年并购博盛国际,进入医疗器械领,都是曾颇受市场关注的案例。

    与整体上市相比,产业并购是更纯粹的市场行为,是交易双方互相博弈的结果。

    但是,虽说价格是讨价还价得来的,买卖双方可能还是会在定价上存在偏差,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也因此,最后被证实是失败举措的产业并购案例反而是很多,尤其是中国在海外的并购。

    从这个角度,在考虑产业并购的价值时,我觉得可能需要注意这样几点:

    交易定价。比较明显的是医药行业的并购,通常都是大手笔,不说国外医药巨头动辄几百亿的案子,国内乐普医疗的几次并购金额也都不低,体现到资产负债表是大比例的商誉。那溢价收购关键要看买来的这些资产到底划不划算,是不是值这个钱。显然不值钱的是当年TCL收购汤姆逊,很快就过时的技术,还牵扯到与工会的博弈。

    投后管理。从长期来看,这甚至是比价格更关键的因素,产业并购是两个不同公司的磨合,是未来新旧业务的协同。如果并购方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没做好充分的准备,很可能会把原来很好的公司做得不好。也是从投后管理的角度,跨行业的并购难度会更大,跨国并购的难度也会更大。前阵子看过中国平安的一些投资案例,虽然有些案子不算完全看作是产业并购,但它的投后管理还是做得非常好的。比如当时对汽车之家的投资,虽然把创始人团队“扫地出门”的做法很犀利,但不得不说之后的汽车之家发展得不错,这是并购后管理模式的输入。很多国外大集团公司在中国本土的投资,其实也是这样的模式,通过管理模式的复制,实现对新公司的管控,最后实现规模效应。

    资金来源。投资人陈家琳曾对内生式成长和外延式成长,他没有按照传统意义上的认为通过产业并购实现业绩增长,就是外延式成长;而是认为,只有公司自身的造血能力能够满足投资的需要 ,不依赖财务杠杆,才算得上真正的内生式成长。所以,如果是通过大幅举债加杠杆来实现快速的扩展,那就要考虑会不会有消化不良的问题。吃下万达酒店的富力,今年在资金方面就不太好,就看能不能成功解除危机了。

    总之, 并购重组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对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事件的评估,同样是很复杂的一件事情。有些人就专在市场中炒作并购重组概率,的确有赚得很好的,但赚钱的背后肯定是有一套有效的投资逻辑存在,而不是跟风。

    以上内容,只是我对并购重组的一些简单认识,也欢迎各位朋友一起讨论交流。其中所提及的公司,仅作为案例说明,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感谢留意。

    作者
    • 康愉子 ERP项目经理、SAP财务顾问
    热门作者
    • 吾税老师 兼职培训师、总局大比武纳服类第一名
    • 丁坤 注册税务师,省企业所得税人才库、反避税人才库成员...
    • 范晓东 中欧商学院、高顿商学院讲师;财务第一教室高级讲师...
    • 尹成彦 原注册会计视野网创始成员、站长; 中国会计视野创...
    热门文章查看更多>
    视野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订阅视野微信,
    每日获取最新会计资讯
    视野官方APP免费下载
    会计资讯、财经法规快查、
    会计视野论坛三大APP
    订阅视野周刊
    每周十分钟,尽知行业事
    立即订阅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
    网易云阅读
    鲜果 Zaker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旗下更多网站:学院主页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远程教育网  亚太财经与发展学院
    联系电话:021-69768000-68069(内容)68246(合作/广告)68247(用户/社区)  工作时间:8:30-16:30  webmaster@esnai.cn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00028 沪ICP备050135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