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发展而言,什么公司是"好"公司?
从上月开始捡起隔三五日就写篇工作日记的习惯,记录职场的一些见闻和对之思考后的心得。很多职场技能都是在这种思考和自省纠偏中得到提升的。日记由于不公示,又是抽晚上不超过一小时的时间写的,所以篇幅或许很短,且素材碎片化,文笔口语化,因此米粒没有发到公众号,以后会不定期整合补充后发布。
今天想就一个以前的同事跟米粒微信闲聊跳槽选择的话题展开谈谈:当我们跳槽选择工作时,在单位这个考量因素上,什么单位算是好公司?
某日中午和被投企业的几个同事吃过饭在园区里散步,销售总监神秘地把我拉到邻近的办公楼大门口,说那个公司很牛。我看了一眼那个公司大门外挂的公司名称和logo,没听说过呀。销售总监让我看门外墙上挂的该公司的好几个牌子:好几所知名高校和中科院XX研究中心的产学研基地、研发合作单位。销售总监特地指着其中一块“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牌子对我说:很少有企业能被纳入国家火炬计划,所以这公司应该很牛逼。
对此我只能付之一笑。想起被投企业也是在对外宣传的资料中秀自己的一堆专利技术,以及因为它有那条符合国际食品安全等级的生产线而在N年前获得国家质监局特批的全国唯一的生产牌照。可是只有局内人才知道,这些“牌子”都没有给企业带来利润,只是用来吹牛的面子工程。越是亏损的公司越需要把这些虚名牌拿出来秀,不仅为了吸引公众、合作方获得人才和商业机会,也为了吸引政府或投资机构获得补助和资金。
到被投企业这一年颠覆了我对于“好公司”的定义。年轻时由于长辈的教育,找工作时对好公司的定义很简单:效益好(盈利)、规模大,最多加上知名度高。现在再看,很多互联网公司和创业公司都出得起高薪,而且快速的业务变化使员工有很多转换职责和学习新知识的机会,而这些公司大多亏损,收入规模和员工数也不高。
其实想透彻点不难明白:公司盈利是它的股东和老板受益,跟俺们打工仔有毛关系?我们的长辈之所以想让子女找个盈利的大公司,无非是觉得效益好的公司才可能工资高,规模大的公司才可能稳定经营不会因倒闭裁员而失业。但这种逻辑在资本时代已经过时了,现在企业只要能不断融到资金,比如从A轮开始融至少三轮,就不仅可以支付员工高工资,也可以经营至少十年了吧。
用我们财务人容易理解的话说:企业生存的基础是现金流,不是利润,利润是可以用会计技术做出来的,但企业账上有多少自由支配的钱可是实打实的。
再复习一下现金流量表:持续亏损公司的现金流一般不会来源于经营活动,如果企业在初创扩张期,投资活动也是不可能有收益和正向现金流的,那么资金只能来源于融资,而且不是负债融资(借的钱总要还本金呀),只能是股权融资。
能不断获得股权融资的亏损企业都有一个共性:凭借高估值获得资本的青睐。只要估值在,就总能找到投资人给它钱生存下去。估值的本质是商业逻辑,俗称故事。
被投企业的总经理去年愧疚地对董事长也是集团的总裁说,老板抱歉啊,今年还暂时无法扭亏为盈,集团总裁听了只安慰了TA一句:利润没了不要紧,你别把估值给我弄没了就行。
扯远了么?No,回来继续说为啥亏损但有高估值的公司也可能是“好”公司。这个“好”是立场问题,我们不是站在公众、投资人、政府角度去评价一个公司好不好,也不是这个公司的客户或合作方,我们是站在职业发展角度来看的。对职业发展有利的“好”公司都有一个特点:能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带宽。
那些盈利的知名大公司,特别是有多元业务、多组织层级的集团,虽然可以提供很多内部轮岗和跨业务线调动的机会让员工拓展能力带宽,但也可能因为流程模块化、标准化、分工细的管理体系让员工变成螺丝钉,只专注于某一个很窄的领域,即使有内部轮岗调动,也得在一个职责很单一的岗位做两年再换到另一个职责单一的岗位,要想在某个职能专业部门所有模块轮一遍,除非是被招募列入公司定向培养的管培生计划,否则估计至少需要十年。
五月时布置财务分析经理做新建工厂项目的CAPEX tracking(资本化支出预算跟踪比对),这姑娘做了两周才做出个让我基本满意的结果,因为在她过去的公司也没做过这种分析工作。即使两周内返工了好几次,下午我跟她review时提的很多问题她还是有一些无法回答。
我能理解这不是她的错,是这个生产型业务被投企业停产8年,现在复建这个工厂,业务部门的人也都没经验,不知道怎么做整体工厂的概算,项目建设支出预算清单不可能做得细,报给财务的预算有很多是笼统拍脑门的一个大数,既没有任何估算逻辑,也没有同行业类似项目的调研。业务部门都不知道咋干的事财务怎么知道呢。
不过我还是不死心地问这姑娘:你以前不是在商业地产公司做过么,就算商场的建设和工厂厂房不一样,但都属于土建类的工程项目,大致包括哪些阶段、节点,必需支付哪些款项总该有数吧?结果她回答我,以前她只在那家公司的某个已开业的商场工作,没经历过商场的建设期。
财务分析经理的职业经历说明,我们很难在一个公司经历一种商业模式的完整价值链。所以我们的能力只能局限于自己在那个商业模式价值链中的某一段。
这个工厂今年底厂房建设要竣工,马上要做旧生产线设备技改和安装调试,明年一季度试运营,二季度开始有销售收入,我今年四季度就要招个有制造业工厂经验的人去担任这个工厂的财务经理,但我猜大概率能招到的是懂工厂生产运营后财务日常工作的,而不太可能招到经历过一个工厂从筹建到运营甚至到清算转让关门的全周期的人才。这是否意味着我招来的财务经理只能明年二季度后才能胜任么?
所以,如果我打算让现有财务部的人才比如这个姑娘去担任新工厂的财务经理,对她来说就是个难得的机会。换句话说,和外面其他制造业财务经理人才相比,被投企业现在这个阶段对她的职业发展来说是个“好”公司,因为她能比其他同类人才经历更多的企业价值链环节,拓展能力带宽。
想起年初这姑娘要裸辞,结果被我摁下了,我告诉她,这公司无论多烂都跟你没关系,你只需要想清楚现在你还能从它这里获得什么,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薪酬福利,还包括对你编自己下一次找工作的简历时有什么帮助。
两个月后,她的劳动合同到期,她很爽快地续签了新合同。想必她明白了自己从这个向来靠估值活着的公司能获得什么。
我现在也不认为这个被投企业是个好公司,但在它存续的这十几年中,从现任总经理上任特别是我司去年入资控股以来,算是进入一个对个人职业发展有利的阶段,因为它需要为保住估值而“折腾”。所谓折腾,就是不断审视自己用以提升估值编的故事,为了讲圆这个故事要尝试不同的业务模式,不断股权融资,结果便是一个新业务或项目做不超过三年就关停,然后再开展一项新业务。越频繁折腾,员工个人就越有机会短期内接触新的职责。
如果一个公司既没利润又没估值、一把手经营还没思路,就如这个被投企业的最初那五年,才是真的不值得去呢。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