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财务人的留守与跳槽
吃完粽子,坐下来回答一个在央企下属子公司做财务的读者的提问。这位读者所在公司是金融行业,坦白说米粒虽然现在的人事关系虽然也在金融类公司,但其实是被派到PE投资业务板块投资控股的子公司去的,子公司依然是做实业运营的,所以米姐没有真正接触过金融行业公司的财务工作。对这个读者的问题只能是勉力回答吧,如有偏颇之处也希望有金融行业经验的小伙伴留言补充。
这位读者给的信息很多,问题也不止一方面。先说第一个:
企业规模不大,业务较简单,主要做会计核算。毕业后几年一直在这公司没跳槽主要考虑工作清闲,有助于考下注会。现在完成了,想承担分析、预算、制度构建等职能,但是由于经验欠缺加上个人悟性可能一般,又没有师傅带,现有分析岗位的人在此岗位深耕多年,感觉单凭自己努力无法超越。该采取什么策略去提高?
这个问题如果不提行业特殊性和财会工作具体模块的选择,其实是所有人都会碰到的——内部竞争。
这位朋友,我不知道你是否经过了努力和尝试才判断自己“无法超越”。如果没有,我建议你不要主观下结论自己悟性一般。你是硕士学历,又能考下注会,证明智商不错,而企业财会工作中,我不认为分析、预算这些管理会计工作比会计、税务难度高,相反,财务会计、税务工作中有很多特殊交易事项的判断处理要比管理会计技术复杂很多,只是因为管理会计工作与企业各部门和管理层更直接相关而更被重视。
如你所言现有的做分析岗的同事在这领域深耕多年才有这“成就”(这成就先打个引号表示质疑),而你的这几年在会计核算工作是怎样的状态呢?工作清闲、考注会,证明你没有在会计核算领域深耕。你可能会觉得公司业务本身就简单,工作中用不到什么复杂特殊的会计准则,没什么深耕的必要。那我同样可以猜测:如果公司业务本身简单,做分析的同事也同样不会有太大空间做出花儿来,我估摸你同事的工作成果也多是一些例行的管理报告和图表。
虽然不了解金融企业财务工作,但就我二十几年了解的实业公司财务工作,只有公司越市场化、市场竞争越激烈或企业生存压力越大,财务才越有搞头,不论是会计、税务,还是预算分析模块。因为只有公司所在的行业和市场竞争生存压力大,公司领导才会想出更多法子、搞更多事情,甚至走偏门、打合规擦边球,只有它搞出更多以前没搞过的事情,或其他同行不搞的模式/策略,财务作为后台部门才会有机会碰到所谓“复杂”的业务供你钻研。
说到底,会计岗记录的、分析岗分析的对象是一样的,都是公司的业务,业务简单,意味着收入模式单一、产品/客户类别单一、投入资源单一。你现在公司如果真的是这种情况,那么我建议不如随缘,如果有机会做分析岗就做,不需要担心无法超越对方,业务简单的公司,财务不管做什么工作真的没什么难的。
如果没机会做分析岗不如沉下心来,也在自己现在的核算领域“深耕”一段时间,仔细梳理一下自己有什么地方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比如业务原始单据是怎么生成的,业务部门做了什么决策会形成这样一笔合同和交易,越是那些偶然发生一两次的交易,就越值得去琢磨。
比如你做费用核算,你只看到了业务部门报销的那些单据,有没有想过:这个部门为什么以前这项费用没发生过,或本月比以前更频繁报销这项费用?米粒一直都觉得,看似简单的AP或费用会计,其实是了解公司业务的最好渠道,因为费用的发生是因为公司的员工做了事情,他做什么事儿就会发生什么费用。假设你现在从费用核算做分录改为做部门费用分析,你分析的关键其实就是了解这些部门都干了什么事,费用发生额的预算差异分析工作的本质就是了解业务部门实际干的事是不是原计划干的事。
在会计核算领域深耕的另一角度可以是:想想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流程,比如流程中有哪些环节效率低?哪些环节核对数据容易出错和产生争议?这些思考和行动都可以让你那日复一日的凭证录入、核对工作变得不一样。
总之一句话:与其怯懦于分析岗同事“深耕多年”所以难以超越,不如想想怎么在自己的岗位上“深耕”超越过去的自己。
这位读者第二方面的问题与跳槽有关。
非常想去券商等大平台,但目前只有一家面试过可没被录用。接到两个offer,但都是小公司,财务人员比我现在公司还少,其中一个业绩和薪酬都不错,但财务部门太简单了,基本上一个会计一个出纳一个经理,我怕规模太小影响下次跳槽,而且一个人负责全盘会计也主要靠自己摸索,不知道这种小公司该不该去?
大公司与小公司的选择,在米粒之前的文章也属于老生常谈,有兴趣的可以到文末点开链接阅读两年前发布的文章。
米粒一直建议30岁之前有至少3年以上大公司的经验,而30岁或工作经验在十年后便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职业早期有3年以上大公司职业平台系统训练出的专业素质和见识,以后去什么公司都有发挥余地,各凭本事了。
这位读者年届30且硬件条件不错,现在公司虽小但基本还是在央企这类大公司系统内。所以按理来说应该不需要再一直呆在同类大公司里,所以我认为你跳槽过程中需要考察的并不是公司的大小,而是公司业务的特点是否能让自己在财会领域的能力结构有所完善和拓宽。
你现在拿到offer的这家财务部只有3人的小公司,我认为关键不在于财务人员的多少,而是相比你现在的公司的业务是否更简单,标准便是前面说的:收入构成、产品/客户类别、投入资源的种类是否单一,越单一财务工作也就相对越简单。如果如你所言盈利业绩不错,那这么小的公司应该有一些独特的资源和不容易被复制的核心竞争力,生存压力越小,市场竞争越不激烈,公司越不会在精细化管理、改善业务流程和管理控制体系方面下功夫,也许这个公司的财务确实没什么可做出彩的空间。
另外,以你的年龄来看,也不适合再延续普通会计这样的基层岗位,何况还是只有3个人的财务部。这个offer确实是除了薪酬不错以外其他都很鸡肋。如果你的职业发展不是仅考虑薪酬,不妨再找找其他机会。
你提的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关于金融企业财务人的职业规划:
求职过程中了解到,我们金融行业很多基金公司、资管公司等虽然盈利能力都不错,给的报酬也较高,但是财务部门普遍人员很少,架构简单,不知道这种公司到底能不能去?
金融行业利润率高,所以行业整体工资高,因此金融行业是被人们认为很高端的行业。但既然你需要我从财务人员职业规划角度给你些建议,那么你应该追求的不仅是薪酬。那么我需要告诉你:由于所有企业的财务部门工作都可以分为跟钱打交道的(财务线)和不跟钱打交道的(会计线)两大类,如果在金融行业做财务,做不跟钱打交道的会计线,比如核算、税务、预算、分析、报表这些,可以研究和做出成绩的空间远不如价值链复杂的制造业、经营周期长的工程建筑类行业,甚至也不如高速变化的互联网和高度市场化的消费品、零售行业。
很明显你过往的财务经验都在会计线,所以你才会发现金融公司的财务很简单。金融企业本质上是服务业,投入的资源除了人力就是金钱,不需要额外投入和管理实物资产,也不需要发展管理供应链,自然没有实业行业复杂。人们认为金融行业高大上,不是指后台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指那些依靠金融知识做投融资和资本运营的业务部门。
如果是在金融企业的财务部门工作,最能发挥价值的模块应该是两种,一是直接跟业务部门的项目挂钩,比如投资一个项目前的论证,让业务部门把钱投在回报更好、风险更低的项目上,二是资金管理和融资,用更低的资金成本扩大资产管理的规模。
不过金融行业的特殊在于,前台业务部门的人员通常是学金融出身的,本身就学过会计和财务管理,甚至很多商学院里的金融专业的学生都因为觉得会计简单而看不起会计专业的人。所以以上这两种能发挥价值的财务工作,前台业务的那些人也都懂,水平不比财务部门差。
在制造业的小公司,一个生产、销售经理不懂投资一个新项目的IRR、DCF是啥意思可能很常见,但在金融行业再小的公司,一个投资经理如果不懂IRR、DCF可就是奇葩了。在非金融类企业,融资可能只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在一个有多种业务线的资本机构,融资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前台业务部门,因为对于金融企业来说,特别是当拥有多个金融牌照时,债权和股权募资的渠道比实体企业多得多,不仅是银行借款。
所以米粒认为,如果在金融类企业的财会人真有事业追求,应该利用一切机会转到前台业务部门,真正去接触投资和融资工作。另外一个可选的方向是中台的风控部门,在金融企业的所有中后台部门中,风控比财务的地位要重要得多。当然,这非常难,在财会人员中,一般也是有四大或八大事务所审计/并购咨询经验的、或者专业过硬且熟悉公司业务的尖子人才才会转型成功。
但如果你评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实只能在财务部门工作,那么就是尽可能选择我前面说的那两个方向:投资业务的投前论证支持(business support)、资金管理(treasury)。
但什么类型的公司的财务能有这两种职能就要碰运气了。财务部只有三五个人的小公司肯定是没有这种工作的,但大公司也未必能学到东西。据我所知,很多券商和银行,财务组织都选择尽量往总部集中的类似“共享服务”的模式,有的甚至是资金和财务是分开的两个部门,财务部门主要做跟钱不打交道的会计线,这种集中模式的财务部门更加远离一线业务运营,即使是预算和分析的管理会计类工作,也都是停留在数字表面的统计,这种隔靴搔痒在我看来没什么意思,视野很受限,由于对公司价值创造的贡献低,所以内部晋升也很慢。
虽然都是金融行业,但不同地域有很大不同,如果你不在一线城市,到大金融企业总部的机会不多。能有投前业务支持职能的财务部门,通常也是那些有多种业务线的“XX资本”,或是象米粒现在的单位,有多产业板块的综合集团中做产业投资或资本运营的事业部。而这种资本机构或综合产业集团的金融类事业部,通常也是在一线城市。如果在二三线城市,金融行业的公司更多见的就是你说的小公司,比如基金、期货、资管。因为它们只有一种金融牌照,只能做一种业务,所以业务简单、财务没啥搞头是必然的。
说到这你是不是明白了,为啥北上广深总是乌央乌央那么多人,多少人宁肯蛰伏在群租房也要留在北上广,多少人离开了几年又回来。我们在谈论职业规划的时候,必须基于可供选择的职业平台类型,职业平台选择面越广,职业规划才越有意义。而地域是职业平台的选择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果你受制于地域的约束没有那么多选择,又因为生活和家庭的考虑不能搬迁,那要么不要再想职业规划那些有的没的,不对跳槽有太高期望(留在现在公司等待时机),要么干脆现实些,在跳槽的考量因素中仅考虑薪酬(接受那个小公司的offer)。
看来,最适合你的答案应该是本文最开始回答你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时说的,在现在公司现在岗位的会计核算领域“深耕”不断超越自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这个过程中等待时机。
祝走出迷茫,工作顺利!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