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职问答】当路走到一半时,让我们停下来瞧一瞧
上一篇《简历是自己走出来的,不是编出来的》发布后有几个很早就认识米粒的网友留言或私聊,刚换工作的跟米粒说到自己的近况,还有的跟米粒谈起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迷茫。其实这是一件好事,职场之路多数人会走二三十年,期间风吹雨打阴晴不定,总要给自己个时间停下来歇歇脚,回头看看走过的路,眺望前方的路,再看看周围其他的路,想想自己接下来要走哪条路。
01
网友小A
小A是个90后,5年前被我发表的那篇关于去企业还是事务所的文章触动,在事务所干了几年,最近刚从事务所换到企业工作,感觉“还在适应企业的工作习惯”。小A天天加班到晚上十点,但TA毫不在意,因为觉得现在这工作“能多学点”,并且习惯“遇到问题都会折腾一下,想去怎么解决”、“不太会推事情,有时会和下属公司财务经理讨论一个税务问题讨论很久”。
小A是我的网友中非常正能量的,TA其实没有问我什么问题,只是描述了目前累并快乐着的工作状态。我相信老板们都应该喜欢这样的员工:对目前的高工作强度没有丝毫抱怨,反而象打鸡血一样地嗨——“老大对我也挺好,反正我也想多学点“,末了还来一句:“我这样的员工性价比挺高的”。
我忽然很羡慕,这就是我多年前刚转岗做成本会计时的状态——天天在钻研工厂MRP系统的不同功能和使用各种查询和报表工具、调查分析各种标准成本差异、改进采购发票核对流程提升月末成本差异结转的工作效率......每天都加班也乐此不疲,因为当时的我知道做会计类工作没有比制造业的成本会计更复杂的了。
现在这类型的工作我早就不用做了,可需要做的比这些复杂多了,因为需要拿着下属们做这类工作的成果去和业务部门的总监们碰撞,让他们理解、接受并且对我提出的问题有改进计划。这中间会涉及到他们无法完成的绩效目标,会损害他们可能拿不到台面上说的利益,甚至会影响到他们之间分属不同领导派系的微妙关系。
所以我对小A说:等你将来职位高了就会明白,能钻研点复杂的技术活比每天玩心计强多了
所有的技术专业工作再复杂,都比不过人心。
小A回答我感觉自己“只能凭技术吃饭,后面这些完全玩不来”,而且预计自己未来可能回到中介机构,因为知道“自己偏向单纯”。
大概每个积极向上的职场人都会经历这样的“清纯时代”,以及后来不得不变复杂的成长过程。虽然事务所更专注做事,人际关系比企业单纯,但不能否认的是无论在哪里,职位越高就越需要更高超的人际能力。举例来说,我很烦跟那些顾左右而言他、避实就虚的人沟通,因为这跟直接对我说No没什么不同还浪费了我的时间。
尽管现在也在不断摸索解决方法,但同时也后悔一件事,就是自己当年在一味钻研技术时没有很好地训练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我承认有些人就是有那种八面玲珑长袖善舞的本事,我怎么当初就没好好观察他们是怎么应对那些复杂的情境,搞定那些难对付的人的呢?
前不久招聘预算岗时,我常问候选人一个问题:你如何对业务部门做预算质询,目的是避免他们宽打窄用,怎么挤掉他们上报的预算水分?
结果几乎所有人都会说用利润率的目标去倒算成本费用的最大限额,我问这个利润率目标到底定在多少业务部门才认可,所有人的答案基本都是财务总监要去跟业务部门负责人开好几次会后才能确定下来。但是当我询问这个开会讨价还价的过程,以及如果业务部门就是不妥协不确认怎么办时,所有候选人都是支支吾吾的,最终能听到的答案就是——最后还是得听领导的。
我没期望候选人能有好的答案,毕竟我招的是预算分析经理,不是财务总监。然而这可以提醒我们:如果一遇到跨部门沟通搞不定时总是“听领导的”,你就永远不知道领导是怎么搞定的,你不知道领导是怎么搞定的,你就永远不会晋升到领导那个职位。
我其实是挺想建议小A这类“想多学点”的上进员工,学技术的同时更应该学习一些职场的软技能,培训课程或书籍可能是个入门的渠道,但更多地是利用各种工作情景多观察和练习,特别是观察自己部门的领导,当你有事让TA决策或需要TA出面和其他部门沟通协调时,TA是怎么做的。
原来在四大工作时,晋升的标准一般是:已做好胜任更高一级职责的准备。考察的标准是,能展现出一定程度更高一级职位所需要的能力和绩效。虽然有很多公司提拔员工都没有这么要求苛刻,但提早学习让自己胜任更高一级,总好过让自己陷入晋升后才发现自己不胜任的抓狂中。
02
网友小B
小B也是认识好几年的85后。多年来一直在一线城市的外企工作,从共享服务中心到工厂的财务控制分析。看了上一篇给我留言说最近刚跳槽到一家制造业外企担任亚太区的财务控制分析经理,负责亚太区多家工厂的财务分析。
小B问我:我一直都在制造业,今后怎么走,是纵向发展还是横向发展。
其实小B根本不用问我横向发展还是纵向发展,TA的职业履历已经很明显地走出了纵向发展的路线。TA换了几份工作到现在之所以停下来想这个问题,想必也发现了这点,只是要么不甘心地想有突破,要么发现制造业越来越向不发达内陆甚至是东南亚国家转移,未来工作机会越来越少。
小B的职业路径与米粒前十年有很多重叠,故而我深刻地知道这种已形成明显路径依赖后职业的局限性,这局限性不仅体现在被锁在制造业,还包括公司体系、职责跨度上——欧美外企的文化、大公司如精密仪器般成熟的管理体系、仅经营层面的财务计划分析职责,财务部门的很多工作比如资金、税务、上市公司报告披露,TA的经验都不涉及,更别说对外投资并购交易和资本市场相关的职责了。
如果TA仍留在大型外企财务这个体系里,现在这个职位应该就是TA的天花板了。因为即使在这类公司内部调动,只有财务计划分析的经验加少许共享服务中心基层岗位经验,也很难胜任全盘财务管理比如中国区/亚太区财务总监的职位。
但往好处想,在这种体系内的公司,小B能纵向发展到亚太区财务控制模块的经理,也算职业发展得很好的了,起码在这种外企,这种跨国性职位的工资不会低,肯定比国内同类制造业企业高很多。至于40岁以后会不会易被裁员,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谁让这种跨国集团都有一套迅速培养各职能模块的螺丝钉的体系呢,在这种体系内技能的可替代性太高了。
我给小B的答复总结是——尽量找机缘改变自己目前这种狭窄的能力带宽。比如离开外企经营性业务单位的体系,去一个需要独立融资生存发展的中型国内企业。当然在路径依赖下实现这点不容易,所以要碰机缘,比如靠亲友圈而不是靠猎头推荐。
在体制外打拼想长久做到老,最重要的不是做什么专业方向,重要的是在进入不同的“系统”时能够迅速适应,并找到在那个系统里解决问题的方法。小B所在的那类跨国集团只是职场中众多系统中的其中一个而已。能适应的“系统”越多,能力带宽越大,才能成为职场中的常青树。
说到能力带宽,顺便要提一下做广还是做专的问题,可以看出网友小B明显是做专的。上一篇有网友问我专家线和管理线的区别,并且认为是不是35+且没有带团队经验的只能做专家线。我推荐有这个疑问的读者读米粒两年前发布的《财会白领offer选择攻略大全<2>》,里面有做广与做专的介绍。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专家并不是在一个领域做得久,而是能在某个模块领域总结出一套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技术和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可以是经过行业内多家公司实践验证的,也可以是自己多年实践中独创的适合本企业的。
如果按此标准,其实多数没有晋升到管理岗的人是做不到专家岗的。而且广大中小企业也不太需要专家岗,从就业的普适性来说,多数资质平凡的人如果不满足永远做某个模块的事务性操作岗,那只能努力尝试带团队走管理路线,这是对30岁以上、没有资质在某领域专家线发展的人最现实的建议——
带大团队不行就带小团队,在大公司升不到经理就到小公司做经理。
比如我现在被派去的被投企业,好几个副总级高管放到万人以上的大集团公司,我认为也就是某个部门内某个模块的经理的水平。但无论水平如何有水分,工资也远不及大公司同级职位,但起码把职务提上去了,职务上去就意味在本单位内部拥有审批与决策权,一个人的视野取决于自己被要求解决什么层面的问题,如果职务总上不去,你就永远没机会接触到那个职务才能积累到的见识和思维。
选择做广还是做专,或者是小B疑惑的横向还是纵向发展,其实无非是两点:个人兴趣与个人能力。但不论是哪种路线,如何抓住有利于实现目标的机会,个人能力的影响远大于个人兴趣。
03
网友小C
米粒写过不少职业规划的文章,从过去到现在也有不少网友咨询过我职业规划的问题,尽管提问的有不少是刚毕业工作的新人,但提问同时展现出迷茫和苦恼的都是有几年工作经验甚至30/40岁的人。比如上周的文章的最新留言小C,是一位30岁的硕士CPA,因20几岁时缺少职业规划没在好的职业平台工作,TA担忧35岁“职业生命线”之前还有多少机会去提高业务能力和升职,甚至在考虑要不要放弃财务生涯转考公务员谋求稳定的工作。
对小C这类读者我真的要说抱歉,我写职业规划问题的案例绝对不是要制造焦虑,因为不论是30还是35/40,过去走错的路、走弯的路都无法改变,象小C这样有硕士+CPA硬件条件的人,虽然刚进入行业里龙头大型企业做财务,但怎么说还有个饭碗,证明路远没有走绝,所以根本不需要考虑放弃财务职业去考公务员,何况世事无常,公务员是否可以稳定做到退休都不一定呢。
职业规划就跟企业做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一样,总有不可知不可控的因素出现让计划的目标无法实现,但如果因此而不规划不定目标地放弃,就太不自信也对自己的职业太不负责了。与其担忧不可知的未来5年,不如以现在为起点,综合评估自己由过去经验积累形成的长短项后制定新的5年目标。我们在职场之路上走到一半时停下来,就是为了修正未来的目标。
目标的制定除了基于对自己长短项的评估,还基于足够多的对目标(行业、企业、职责)的了解。不论通过哪种渠道调研,获取的信息越多,制定出的目标就越可实现。财会人职业规划中不同职业平台和不同职位的信息,可以在米粒之前写的“财会白领offer选择攻略大全”的系列文章中查询(见文末往期推荐)。祝众位财会朋友都能规划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