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务所的经历可以带来什么(完结篇)
引言:发现在事务所的不同阶段,再看这个主题,似乎总有不同的感受,当要决定离开事务所时,再看这个问题,希望可以有比2014年11月,入所两年,2016年8月续写一部分,入所3年半,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人生路就是这样,谨慎选择,大胆向前,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选择是准确的,留给时间来判断吧。
事务所就像一座围城,其实不止事务所,哪儿都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疯狂的羡慕城外的美好,而城外的人又羡慕城里人的充实。在通往最高峰的道路上,总有人在不同阶段掉队,无论是企业财总,还是事务所的合伙人,永远只有少部分人可以走到。
事务所在我的感觉,更像一所学校,这里面的人际关系很简单,这里是一座财务人员的集训营,这里不断的向外边输出着不同类型的战士,又不断的吸纳对于行业有着憧憬,抱有热忱的伙伴。
即将离开事务所的我,静静回忆过往的5年,我未曾后悔当初的选择,此时我充满的是感谢与感恩。在这边收获了很多,成长了许多。遇到了很棒的团队,遇到了很好的人生导师,专业偶像,遇到了一同成长的伙伴,无论在不在事务所,联系并不会断。这次的选择,其实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可今年无数次的给自己暗示,或许我应该要出去见见,在我还可以试错的年龄……
01 成长模式
事务所的人才培养,总有一种大浪淘沙的感觉,其实专业服务机构就是需要人员的更新换代,才能保证更好的战斗力,是其原始的驱动力……
这里有着一种非上即退的模式,才可以留下更合适事务所的人,而且如我所呆的事务所考核也越来越鼓励优秀,有着如“卓越班”这样的拔尖集中营,事务所倾斜资源给予关注,对于普通的小伙伴晋升则显得有些困难。
事务所的培训其实挺多,每年都会组织,无论是部门,还是全所,又或者是网络课程,其实越来越丰富。
思成感受:更多的感受是需要打好根基,事务所的5年总结自己的学习其实满意度一般(较为功利化),深入在根骨的时间投入太少,也就是准则原文的熟悉度一般,税法的原文的熟悉度也一般,这种没有根骨的扎实,就像万丈高楼,没有坚实的地基,一震就倒,还好我幡然醒悟啊,也在补着相关的内容,故而建议还在事务所前期的,或者即将加入事务所的小伙伴,要注意只有坚实的基础,建立好的知识体系和框架,结合目前异常便捷的信息搜索功能,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也更好的做好项目,为后面打好铺垫。
对于入所前期的小伙伴,开好底稿是很重要的,只有把底稿开好了,有条理,有逻辑,展现你的审计思维,会让人欣赏,同时你将会有更好的成长空间。底稿是基石,因为标准的审计业务中,有其固有的一套底稿体系,对于涉及专业判断的事情,只是少数的项目组成员参与,大部分的还是做好底稿为首要任务。
思成感受:审计其实蛮讲究思维和思路的,在做较大项目的时候,还是需要提前阅读上年的底稿,同时结合项目组发布的关注要点,核心程序,审计不是花架子,关键程序和核心程序要执行到位,这其实很关键。而且从项目助理开始,就要有意识的去关注项目负责经理对于重大风险的把控,有机会多和项目负责经理交流。思成就很幸运遇到了两位很好的导师,给予我对于专业,对于业务的理解的思维和方式。事务所的伙伴还是很愿意教你的,但要注意选择再恰当的选择时间还是挺重要的。
同时在开底稿,千万不要闷声弄数据,数据里面没有颜如玉,没有黄金屋,多问,多了解,多学习,多总结,事务所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是一个很好移植的地方,你在这个公司看到很好的地方,吸收了,下个公司遇到了类似的,你就可以移植过去。成长就是在不断的吸收和输出的过程中慢慢积累。
事务所你的潜力需要再恰当的时间兑现,事务所就像打怪升级,正常情况下每年一升,每三年一转,不同级别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审计线中:开底稿,负责小家,负责片区,负责整个项目……填附注,编现流,做合并,指导。在税务线中:开底稿,负责小企业,负责大企业,日常的税务鉴证,研发加计,到税务健康检查,税务咨询等等。再到后期的业务开拓能力……
思成感受:事务所的潜力是需要恰当的时间兑现的,就像潜力被赏识的领导发现,就有资源会向你倾斜,你需要担负的责任,业务的机会都不一样。然后在同样的时间下,成长性不一样,个人自信程度也不一样。真正能锻炼的是,独立带队,与企业独立沟通,带着知识做项目,带着思路和企业沟通,这样的成长才会更快。
只有可以签字,才更有主导项目的权利,和拍板的决定权,这种独立的应对问题,解决问题,和沟通问题(和客户沟通,和内核沟通,和合伙人沟通,和项目组内沟通),这种的提升才是显著的。一般情况下,你自己都敢签字的,合伙人更敢签。随着事务所的经验和服务年限变成,个人的可接受,可容忍的风险将更高。
事务所如果到潜力兑现充分之后,成长空间就会被锁死,就像前面说的,通过金字塔塔尖的人总是少数的,也就是说能在事务所成为合伙人的,永远都是少数的。主动或者被动离开事务所的人太多。
思成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定位,有的人合适在事务所,有的人合适在企业,有的人合适在券商等等,现在的成功定义太过单一了,无悔人生即可。思成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的,总是希望去看看,去经历,去体验。
现在标准类的审计也越来越难做了,不断上升的用工成本,难以上涨的收费,以及越来越强的监管压力,人手日益紧张,配置不断下降,保证收益率下的黑工占比等等,很多东西都让这个行业陷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境地。
事务所有的时候又会像大锅饭,是一种轮回,农忙与农闲的轮回。
如何判断一个人在事务所的服务年龄呢,男的看发际线和两鬓,女的看脸部的皮肤和松紧度,事务所高成长或者生存的代价。这个是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但也不可否认其体现专业价值的地方。
02 思维习惯
离开事务所,这边的经历给我最多的感受就是思维习惯的改变,底稿反而给我的记忆没有那么大。
思成感觉:非常的有幸可以遇到两位特别好的导师,再次发自内心的感谢这两位老师的指导、帮助、以及影响,我曾经以审计可以像林老师一样厉害,税务可以和周老师一样强大,要很好的结合他们的优势作为目标,现在换了个跑道,或许未来做不到他们那么全才,但在某些细分行业,要超过他们,目标目标,树立起来,O(∩_∩)O哈哈~)
跳出财务税务来看业务是周老师经常提及的,要有大数观是林老师经常指导的。这两句我现在都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跳出财务看业务,可以还原业务的全貌,才能更好的给予企业需要的帮助;要有大数观,就是可以更好的判断业务的风险,把握风险点,站在更高的层面去考虑问题和应对。这是我的对于这两句话的理解。
坚持写了4年的东西,很多时候都希望自己可以更全面的去看待一个业务,审计,税务,财务不是割裂存在的,他们是相互依存的。这段坚持总结的习惯,让更喜欢专业,对富有好奇心,也更容易收获成就感,
审计程序是反映审计思维的,审计思维是可以更好的应对审计风险的,审计风险是需要建立认识同时去把握的。或许这些都是一门门学问,可惜我才刚刚隐约见到大门,就离开。
税务咨询,是需要跳出财务看业务的,这样才能从更大的视野下,进行商业模式的搭建,组织机构的筹划,如果仅仅从财务和税务的一亩三分地出发,视野是非常小的。
但是很多都需要有经历,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珍惜每一段经历,无论是每个项目,还是遇到的每一个人。
03 好的伙伴
事务所你总是会结识一批一同成长的伙伴,他们可能在不同阶段离开事务所了,但是你们之间的很多联系并不会断。这种就像同学的友情,很纯粹,很多回忆也很美好……
思成感受:这种感觉就像同窗之情,一起出项目,一起加班,一起探讨,一同交流,一起吃烧烤喝啤酒,一起打游戏到天明,事务所精彩之处,就在于总是有着这样的一群人,不知道你是否有同感,感谢成长的路上有着他们,才不会孤单,无论在哪儿,师出同门。
04 这段经历可以带来什么
这边不赘述之前两篇写过的文字了,其实越到这个时候越无法去涉及这个话题,仅谈谈自己的感受,我希望大家不要迷失在底稿中,迷茫在项目上,都给自己一个期限,3年你想怎么样,5年你又想达到什么程度,10年后呢,你还在开底稿的一线吗?厚积薄发,人生的路还是需要有个大概的方向。
思成感受:事务所的选择是逐步变大,又逐步缩小,入所3-5年呈现最大阶段,后面逐步缩小,受限于个人的需要,岗位的需求,薪资的考虑,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环境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段经历给我带来的是,专业技能的扎实,业务沟通能力的提高,自信度的加强,思维逻辑能力的提高。
当真正离开,很多话又不知如何去表达,唯有感谢,感谢遇到的很多伙伴,无论是虚拟网络世界的,还是真实现实世界的,每一次深入交流与畅谈,都很有收获。
05 未知的未来
每一次选重大的选择,总是有着各种的犹豫,但年龄还好,还有试错的机会,在围城中的我,准备背负行囊向城外走去,一样有着激情,一样带着热忱,一样有着目标,一样带着追求,我不知道是否可以很好适应城外的日子,又是否可以满足我这次我选择的动机,但同样希望做到不后悔……
PS:之前的两篇文章,充斥着热血,洋溢着激情,现在的呢,多了一些冷静,或许这就是时间带给我的。
再议事务所的经历可以带来什么
http://bbs.esnai.m/thread-5078877-1-1.html
(出处: 中国会计视野论坛)
事务所的经历可以带来什么?
http://bbs.esnai.m/thread-4992233-1-1.html
(出处: 中国会计视野论坛)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