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投“阶段节点跟踪审计”一票
跟踪审计,是吃了大亏出了大血以后,聪明人想出来的偏方儿。花猪用食指捋一把花白的八字须,对着树洞,以“Long long ago”开始废话。
一个工程建设项目,一干就三五年,十年八年的,好不容易捱到工程竣工,准备算完总账奔向下一片天空,谁料审计人力时间安排不过来又排队再拖两年,等正景审计,这要求调账处理的二类费用(如:建设期贷款利息、建管费等),钱花了到哪里销号?这扣的施工单位的质保金都早过期了,款也付完了,审计一下审减个百十来万,咋个办?黄花菜凉了,就只能凉拌!根据审计结果调账呗,调账容易,要汇报整改结果就难啰~难在那么多年过去了,审减的投资怎么消化,难在有些施工单位早就黄了找不到了,有些施工单位找得到但人家钱都收完了根本不搭理你了。这边审减投资影响损益,那厢审减结算款收不回,后果怎样?轻点就是整改不力,管理不严,投资控制不当;重点就是造成国有资产损失;再重点经责审计就要影响领导的帽子。
于是,有人创造了一个保命条款,在施工合同中约定“最终结算以国家审计为准,从进度款中扣留5%-10%的审计保证金,待审计后,以审计结论作为结算依据支付尾款”。这样,至少被审单位有了部分保障,如果审减额在这个比率以下,安全!可是,在审计时间远远后于质保期的情况下,这种条款真的公平吗?
讲真,上面这种情况的出现,被审单位(以及主管部门、业主单位、代建单位、施工单位)有责任,审计也有责任。作为审计人,咱们要先从自身找原因:为啥不早点审呢,最好是一个事情(项目前期准备完成后,单项工程完成后,单位工程完成后……)干完了立马审,立马改,甚至在论证决策时就把关,那上面这种情况大概就不会出现了吧。于是,为了审计和被审单位获得双赢,审计界的有识之士秉着防危杜渐之好意,以查漏补缺之诚心,痛下血本,创新性地拓展出了跟踪审计这个子项,然后又衍生出了驻地(全程)跟踪审计、定期跟踪审计、阶段节点跟踪审计这些孙子项,想要把传统的事后审计向前推,推向事中审计(为啥不说事前审计,往后看)。
从个人来说,花猪最钟意“阶段节点跟踪审计”。这钟意是因为撩拨到了几个敏感点。
审计的根本职能是监督甚至威慑,初衷是防小人, 不是防君子,所以才要求审计具备独立性。审计独立性要求决定了审计必须从业务决策、发生、发展、结局中抽身。可跟踪审计最爱拿出来说的就是“审计关口前移,进行事前、事中审计”。这下可好,跟踪审计就开始堂而皇之介入业务过程中,从参与招投标、合同谈判签订,到签证变更、进度款支付、结算决算等审核签字,搞成了非审计点头,一切事务停办!更有甚者,提倡跟踪审计要更往前推,推到立项、决策!这种越位与错位,使审计无形之中成为了被审单位的外部复核岗,成为了被审单位一道关键的关卡,审计不点头项目就无法推进,当仍有问题出现时,这种对项目管理的过度参与使审计理所当然地成为背锅侠,因为被审计单位一句“这都是审计通过了才干的”。再说点不好听的,审计你在被审单位占个办公室,派一两个人在那里坐阵,好像是有威慑作用,其实,三五年后,不晓得有多少人,在糖衣炮弹的轰炸中,成为了被审单位、施工单位的铁哥们。驻地(全程)跟踪审计将审计与项目管理交杂一起,审计参与到项目的决策与管理之中,使审计责任与管理责任难以区分,这就是花猪不支持驻地(全程)跟踪审计的原因。
审计的初衷是服务于生产,所以才要求审计不能反客为主,主导生产。定期跟踪审计把重点设定在了“定期”。就是按照事先确定的次数和时间,定期跟踪检查和监督,一般以月度、季度、年度为周期,并定期出具审计报告。这定期肯定是方便了审计,便于审计安排工作计划,便于人员调配,也便于被审单位做审计配合工作。但是,项目进度不会按跟踪审计的定期计划排表来。定期跟踪审计必然会出现每次进场,看到的东西都是零散的,半截吊子的,这对于两个定期之间的衔接非常不利,如果审计人员有变化,则后来者需重新熟悉所有状况,造成重复劳动;即使是原班人马,在审计人员始终在审计项目上和奔赴审计项目途中的状态下,他也得拿出相当时间来回忆上期进行到哪里了,上期情况是怎样的。定期跟踪审计,有点过于自我,这就是花猪不支持不支持定期跟踪审计的原因。
花猪支持阶段节点(工程关键节点或者投资额度,大事记上有记载,工程建设行业人士应该门清)跟踪审计的原因,正是不支持驻地(全程)跟踪审计、定期跟踪审计的原因。阶段节点跟踪审计将跟踪审计工作按阶段和按节点相结合来安排,大框架分阶段,如按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竣工交付阶段安排;小执行分节点,如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完成审一次,招投标、合同签订完成审一次;实施阶段按1年或2年审一次(可有效避免结算审减额无法扣回的问题);竣工交付阶段审一次,按传统竣工决算审计进行,收秋儿,完事儿!阶段节点跟踪审计可适当改善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它不是全程跟踪,不存在审计人员天天和被审单位施工单位腻在一起;除了审计组长,因是分阶段分节点进行,其余人员每进一次场,就相当于做一个小的独立项目,在当阶段当节点就可以结账走人(当然,这是基于被腐化的程度与时间正相关来说的,其实不科学,但这种事儿又常见)。阶段节点跟踪审计可有效减少被审单位配合审计的复杂性,分阶段分节点,阶段是座山,翻过去就能喘一大口气(如资本化费用等被审单位有关的调账处理);节点是个坎,过了就过了,不走回头路(比如结算审减额的处理);到了终点,做个总结,就剩下握手了。阶段节点跟踪审计不挑审计主体,不管是竣工决算审计的正牌国家审计,还是由业主自己聘请中介机构,都具有可操作性。
本来此处就是句号,还是忍不住吐槽一下。搞跟踪审计,总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跟踪审计的定时审、分段审、全程审将整个项目全貌切割为了点、线、面,常常忙着向前赶路,没有了事后审计那直接从头看到尾,从古看到今的那种全面视觉。鸟瞰,才能对整个项目作出“恰当”的评价。搞跟踪审计,时间成本大,一个项目跟个三五年十年八年,从未婚青年干到娃都生了,还没有结束的话,就把项目名称作为娃的小名吧,以纪念人生中这段重要的历程。搞跟踪审计,审计组长太煎熬,人家被审单位总工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都是一个项目跟到底,它单纯啊,审计组长跟着这个项目,后面还有N个项目来交叉打架呢。搞跟踪审计,也不是结算问题万能解药,花猪就遇到过,施工单位对审减死活不认,最后官司打到法院,法院只认民事法律关系,根本不认审计结果这种行政法律关系的产品,最后业主单位不但付了全款,还赔了利息(万幸万幸,国务院法制办国法秘备函[2017]447号《关于纠正处理地方政府规章中以审计结果作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竣工结算依据的有关规定的函》拯救了花猪这样的单位,这种情况以后再也不会出现了)。
跟踪审计,重在“审计”,不在“跟踪”!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