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首份财报,想说爱你不那么容易
我家绝对能算小米铁杆粉丝。
从用了米1开始,之后换得所有手机都是小米系列,甚至连父母也全更换成红米系列了。
常用家电,只要小米有的,几乎都在用。小米电视、小米笔记本、小米盒子、小米净水器、小米台灯、小米手环、小米小爱......等家里小朋友更大一点,或者还会考虑小米平衡车。
去年年底,旅行箱也更换成了小米,为它的出货量贡献了一点力量。
行为心理学分析说,消费行为远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理智。当你对一个品牌有了信赖,以后你首先想到的就会是它,这时心理学里的锚点原理。而这,真是小米的底气。
前天,小米交出了它上市以来的第一份成绩单,2018年半年报。从报表数据看,小米表现并不差。2018年上半年实现营收796.48亿元,较上年同期454.11亿元,同比增速达75%。其中:
手机业务 实现营收537.41亿元,较上年同期341.13亿元,同比增长71.1%;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实现营收180.75亿元,较上年同期92.42亿元,同比增长95.5%;
互联网服务实现营收71.9亿元,较上年同期44.49亿元,同比增长61.6%。
从中可以看出,小米的收入结构是在进一步优化,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增速最快,将有可能成为小米未来最强劲的增长点。
然而,报告发布当日,小米股价下跌1%,却也表明报告业绩是低于市场和投资者预期。小米上市前的估值就颇有波折,虽然最后估值不至于太打脸,但上市首日就跌破发行价,之后虽然有反弹,但并没能维持住,近期股价是一直在发行价之下徘徊。同时,小米前期投资者晨兴资本纷纷减持,获利撤退,虽然他们已经取得超额回报,获利落袋为安很容易理解,但多少也让人对小米未来多了分质疑。或者,小米的财报中还是有一些隐患。
手机业务增长后劲不足。根据赛诺的数据,上半年小米手机出货量排第六,远小于华为+荣耀的出货量。而单价方面,虽然小米一直在尝试高端机型,却一直没能取得明显的成效,报告期平均单价虽然有所增长,但平均单价仍然低于1000元。
海外市场,印度一度带给了小米荣耀,市场占有率居首位,但是,2018年小米在印度又面临的旧的竞争对手三星,第一的位置岌岌可危,而欧洲市场,华为是更强劲的对手。
雷军在各种场合用5%的低利润率为小米的低毛利兜底,又何尝不是他不得不撕开的招羞布。量的增长越来越困难,而低毛利又制约着它的创新和研发投入,短期内也不太可能实现毛利的反转。根据半年报数据,2018年上半年毛利甚至是小幅降低的,在平均售价提高的情况下毛利却在下降,背后不外乎是材料成本的上升,或者人工成本的上升。那么接下来的趋势就更值得关注了。
费用性支出增长明显。半年报数据显示,销售及推广开支由2017年第二季度的11.43亿元增加至20.75亿元,同比增长81.5%,增长原因主要是由于加大推广力度。
行政开支由2017年第二季度的2.28亿元增加至104.56亿元,同比增长4469.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99亿元一次性股利薪酬,同比仍是增长了143.86%。
曾有文章提到,小米研发团队的工资,对比行业平均水平明显偏低,以股权激烈方式作为补偿。这其实是很多公司上市前常用的做法,为了IPO有更好看的利润是数据,上市前通过各种手段降低各项费用。但是老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那些以前年度的待摊的费用,那些待兑现的空头支票,最后都要在利润表中一一得以呈现。这些,在未来对小米的利润表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的天花板还有多远。相比手机,我想,这是小米想要的商业模式的核心,手机只是切入点,未来想要构建的是小米生态圈,所有你生活所需的,我都可以满足。梦想很大,增长空间很大,但是,小米能做到多大?或者应该问小米能管控到多大规模?
小米采用的就是代工的模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这都是非常高效的合作方式。耐克的自己不生产一双鞋,苹果与富士康的长期合作关系,都已经被证实是成功的。过去的小米也是成功的,但是未来呢?代工对供应链管理有很高的要求,供应商选择、产品设计、原料质量控制、供应链协同。。。等等这些都是考验。小米现在选择的供应商,能为小米提供优良的代工服务,何尝不可以说是之前的外企精心培育出来的。在小米之后,原有的优势可以持续多久?
小米的半年报,以及之前的招股说明书,没有看到与之有关的未来规划和投入。但可以预计的是,当这部分体谅再次夸大,小米务必会面临更高的供应链管理成本,甚至是瓶颈。
除此之外,小米一直在打造的智能家居概念,并没有那么智能,包括风靡一时的小爱音箱,也频频被吐槽。它有手机终端的优势,但是,它没有一款应用能够真正地将各种小米产品链接起来,在手机应用方面的尝试也不太成功。互联网服务业务是小米毛利最高的营收,二季度对比同期有不错的增长,但这其中有多少是源自小米金融?在P2P集体中雷后,这部分业务有多大影响?这需要下一次报表数据来证实。
在用着小米的笔记本敲下以上这些疑问的时候,心底里还是对小米的未来有很高期望值的。希望它会越来越好,更多地渗入我生活的各个环节,让有选择困难症的我,至少在下一次更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时,还能毫不犹豫地选择小米。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看在下一次的季报,甚至时年报中,它是否会有更好的表现,能有更清晰明确的答案。
特意提醒:因为是初次尝试,目前重点考虑的是分析的角度,还没有特意去收集更多用来佐证的数据,后续会逐步完善这部分。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